311期

【小物大器】

枕 一枕幽思入夢來

枕,又稱「枕頭」或「頭枕」,為墊在頭下支撐頸部的寢具,不單是臥具,也反映了每個時代的禮制、審美觀、風俗習慣,更具有保健作用;另外,枕頭還是極其私密的東西,絕不輕易示人,在文學裡常象徵個人的夢境及情感。

從「頭」說起
 

西元前七千年,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已知在睡覺時用石頭或草捆墊高頸部,埃及人也會用石柱撐起脖子,避免蟲子爬進耳鼻;而東晉王嘉的《拾遺記》記有一玉石虎頭枕,枕下刻有「帝辛」二字,帝辛便是紂王,固然未見實物,但後人常援引這段文字,也因此推論,至少殷商時已出現形制完整的枕頭。

 

隋唐時期的陶瓷枕,枕形有方、有長,且隨著時代遞進,由小而大,也由短而漸長,而後宋代瓷器高度發展,瓷枕愈發精美,匠人還會在枕上繪圖題詩,盡顯風雅。除了基本款式之外,其他特殊枕形有「虎形枕」、「娃娃枕」等,前者暗喻以虎威守護幼兒,而後者則有「多子多福」之祝福;另有左右二端翹起,形如雞首、雞尾的「雞鳴枕」,自是鼓勵人「雞鳴即起」,北宋文學家司馬光以原木為枕,常滾動而不易安眠,稱「警枕」,也是要少睡覺、多奮鬥之意。到了元代,因外族統治,手工業受影響,枕頭的藝術性因而降低,明清時才恢復,但硬枕逐漸被軟枕取代。

心安 高枕無憂
 

另外,瓷枕、藤枕、石枕、瓦枕、竹枕、黃楊木枕都屬「涼枕」,枕上常刻有「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等字句,形容清爽怡人;而「藥枕」有綠豆枕、決明枕、菊花枕等,宋代詩人陸游便會「收菊作枕」,據說有「老來輕身眼不花」的明目之效。而古人常在榻上讀書,有「三更有夢書當枕」之說,以書為枕,翻過幾頁春秋,實在是人生雅趣。

 

從前馮驩(音ㄏㄨㄢ)為孟嘗君自作主張,燒毀薛地人民的債券,後來孟嘗君有難,薛地人感念孟嘗君恩德,熱烈歡迎並照顧他;馮驩卻說:「狡兔有三窟,如今您只有薛地一個藏身處,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這便是成語「高枕無憂」的典故。把枕頭墊高就寢,形容身心安適,無憂無慮;其實,最舒適的枕頭莫過於正直的心靈,只要長保心地光明,處事磊落,自然能不憂不懼,夜夜好眠。

邯鄲一夢黃粱熟
 

朝沈既濟《枕中記》記載,盧姓考生抑鬱不得志。一日他經過邯鄲(今河北省西南方),投宿客棧,等待店家蒸熟黃粱時,一邊抱怨起自己的遭遇,此時有位相貌不凡的道人拿出一個瓷枕,要他好好睡上一覺;夢裡,盧生高中進士,從此仕途順遂,不但娶了美麗的妻子,生了五個有出息的兒子,自己還被封為「燕國公」,可謂榮華已極。

 

直到八十歲,盧生病重不治,他才從夢中驚醒坐起,此時道人正坐在他身邊微笑,連黃粱飯都還沒熟呢!盧生體悟到得失如夢,應遏制欲望,腳踏實地過好每一天。此後,便以「黃粱一夢」形容短暫時間、不切實際的空想,或得而復失之物,用法同「南柯一夢」;後來明朝劇作家湯顯祖更以此為題材,創作了戲曲《邯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