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期

【專題企畫】

惜時如金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
錢福〈明日歌〉

 

這首詩歌輕快易讀,作者以簡潔流暢的筆調,勸勉世人要珍惜每一天,千萬不要為了等待明天而浪費時間、蹉跎光陰;生命中真正能期待的,並不是那未知的明天,而是可以把握的今天!


民初文學家朱自清曾在散文作品〈匆匆〉中寫道:「(日子)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淚潸潸了。」時光的流逝一分一秒都不會停息,我們無法留下歲月的腳步,只能看著它從指縫溜走,這樣的狀態不免讓人心驚,於是朱自清發出了對生命的大哉問:「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是的,世界上有許多東西都能盡力爭取,或者失而復得,唯有時間難以挽留。人的生命僅此一次,時間永遠不會回頭,所以不要今天可以完成的事卻拖到明天,而明天的事又拖到後天。若能做到「今日事今日畢」,那麼人生就不必經常懊悔「青春易逝、好景不常」。

運籌帷幄

一歲之事勤在春,一日之事勤在晨,
一生之事勤在少,一端之事勤在新。
         -宋
邵雍〈觀事吟〉


現代人總是忙忙碌碌,總希望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時可以利用,其實只要充分運用零碎時間,做好時間管理,就可以「化零為整」」,讓自己做事更有效率。德國文學家約翰沃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曾說:「善於利用時間的人,永遠找得到充裕的時間。(Those who make good use of time will always find plenty of time.)

然而,如何才能有效率地管理時間呢?其實就是事先的計畫和機動性運用零碎時間。

事先的計畫就是排定生活作息的大方向,可以讓我們依循一定的時程達成目標。譬如想要寫一本小說,一開始並非天馬行空隨著興之所至來寫作,而是要先決定題材、長度、章節……然後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這是前置作業。接著安排寫作進度,是幾週?幾個月?還是超過一年?草稿寫成後,又需要多少時間定稿?對於每一段過程都要預估其長短,否則漫無時程,最終也難以完成作品。

制訂計畫經常利用「甘特圖」
(Gantt chart)來檢視起迄時間的合宜性,甘特圖以條狀方式顯示進度,讓我們可以隨著時間進展,瞭解事項的開始與結束,並進一步思考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找出調整的方法和因應的對策。

其次,就是如何有效運用零碎時間,像是通勤、洗澡、運動……這些時間「必定」要花費,但善加利用,卻可以幫助我們達成目標、提升生活品質和做事的效率。

譬如:利用早上通勤時看一段文章或背幾個英文單字,日積月累下來,也必然成果豐碩;下班後,走一段路或騎一段單車再搭大眾交通工具,可將運動和通勤結合起來,一舉兩得;洗澡時播放喜歡的音樂,暫時拋開外在事務的牽絆,澈底洗滌身心的疲憊,您將發現自己變得神清氣爽,做起事來更加有效率。

莫負韶光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宋
朱熹〈偶成〉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時間管理」好像只是有效率地安排生活的作息和步調,但事實上更深刻的涵義是在「適合的時間」做「適合的事」,也就是配合生理時鐘和成長年齡來做事。

根據近年科學家的研究得知,每個人的生理時鐘不盡相同,有些是「晨型人」,有些則是「夜型人」,而大部分的人介於兩者之間。所謂「晨型人」是大約晚上十點就有睡意,正常狀態下很難熬夜,而早起後精神狀態最好;「夜型人」的睏意時間通常比晨型人晚二至三小時,若早起會精神不佳,大約到上午十點以後才逐漸有精神。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目前仍無定論,與基因、習慣等可能都有關,若能清楚知道自己的生理時鐘模式,那麼就能找出最佳的精神狀態時間,可以發揮最大的做事效率。

當然,有時工作或學習的時程配置未必能盡如己意,那麼相應之道就是精神狀態較差時,可以處理簡單的事務或容易學習的科目;而精神好的時候就處理複雜的事務或學習艱深的科目,做適當調整。 其次是年紀的差異。一般來說,我們的記憶力、理解力和反應力在年輕時會比較強,因此吸收新知的效率也就比較好。趁著青春年少努力學習、培養專業學識和才能,自然事半功倍,這是日後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基礎。

隨著年歲增長,我們的體力或記憶力可能不如從前,但由於生活的歷練和經驗的累積,這時足以融會貫通本身的學問和技能,而能在工作或專業領域發揮更大的成效。由此可知,若能把握人生不同階段練好每一種「工夫」,必定不負韶光,讓生命發光發熱。

把握當下

好好善用今天,因為一個今天勝過兩個明天。
(Try to make the best of today because 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s.)
             -班傑明富蘭克林《窮理查年鑑》


人生在世,經常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尤其當我們成家立業之後,而必須投注大量心力在家庭與工作上,每每忙完了生活的例行事務之後,若想要再從事其他的興趣、運動或志業等,往往囿於體能與精神,很多時候是想得多、做得少,甚至是一直在期待某段空閒的時光,就可以優雅從容地做想做的事、見想見的人……但是您可曾仔細想過,這樣的時機何曾真正出現過?

尤其是人生到了中年以後,無論剩下的歲月還有多久,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我們所能掌握的絕對只有身處的當下。

因此,若想要有健康的身體,今天就去散一段步、游個泳;若想要從事嚮往已久的興趣或嗜好,就趕快去搜集相關資訊或學習必備的技能;若想去探訪美景或古蹟,安排好行程就出發吧,哪怕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旅行;若想與親朋好友保持良好的情誼,請別推遲見面的機會,就算是喝一杯咖啡的時光,日後想起都會是彌足珍貴的回憶……

其實,完美的時間點都是「找」出來的,並不是等待而來的,別用年齡、體力或時程等藉口來限制住自己的理想與企圖心,因為未來的種種都是無數個今日一點一滴所累積成的,若連當下這一刻都不願把握,那渺茫難測的未來又如何能期待呢?


 

來者可追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
微子》

生命是不可逆的過程,有時候我們未必能在當下明瞭一些哲理,等到事過境遷再懊悔,往往也改變不了已發生的種種。雖然如此,能夠從過去的謬誤省悟出改善之道,對於我們的未來仍有積極的意義。

明朝大儒王守仁就曾提出「知行合一」的學說,只要我們能瞭解世間哲理,即知即行,真正實踐於生活上,一樣可以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 譬如:原本通勤時總是滑手機看一些奇聞異事,不妨試著改讀電子書。同樣是滑電子產品,但長久下來,個人的見識絕對大有進展。

又如:我們常常是覺得變胖了,才會想到去運動,但沒有事先的評估和計畫,做了不適合自己的運動,或是「兩天打魚、三天晒網」,那麼根本就不會有任何成效。若我們能依照前文的建議,不必等到新的一年,從現在開始訂定計畫,持之以恆,一段時日之後,就可以達成健康及標準的身材。

因此,朱自清所提出的大哉問,我們可以在這裡作出適切的回答:時間雖是一去不復返的,但聰明的我們可以放下過去的習性,不必嘆息日子逃走了多少,而就「從現在開始」去計畫、進行、實踐,「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