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寶鑑】
行天宮寶經-經文精選
明心小故事
當人遭到欺凌或侮辱時,往往容易生起瞋恨心,落入以怨報怨的循環之中,損人也損己。那麼,我們應該以何種心態來面對,才能化解惡緣呢?
在盛唐時期,就有一位「受辱不怨」的大臣,名叫婁師德。他經歷高宗、武后兩朝,雖身居高位,仍十分低調,性格溫和有度量。
有一天,婁師德與同僚結伴同行,婁師德因身型圓潤,走路比較慢。心急的同僚便氣呼呼地說:「你是哪來的鄉下農夫!走這麼慢,是在巡田水嗎?」
面對同僚的嘲諷,婁師德只是笑了笑,幽默地回答:「對啊!我若不種田、巡田,還真不知道要找誰來做這些事呢!」原來,當年婁師德擔任邊疆將領時,為了自給自足,每天都會跟士兵一起耕田。同僚這時想起此事,發現自己說了失禮的話,羞愧得低頭不語。
又有一次,婁師德的弟弟被派往地方的州郡任職,婁師德鼓勵他,凡事要懂得忍耐退讓。弟弟拍拍胸脯說:「就算被人吐口水到臉上,我也會默默擦掉,絕不跟他爭吵!」婁師德搖搖頭說:「不能這麼做!對方還在氣頭上,你擦去口水,不等於是挑釁他、助長怒火嗎?你應當安心定氣,任由口水風乾才是!」此即成語「唾面自乾」的典故由來。
謙虛低調行好事,成就善德好名聲
婁師德寬厚的胸襟氣度,深得武后欣賞,決定任用他為宰相。
婁師德擔任宰相後,向武后推薦了許多優秀的官員,包括一代名相狄仁傑,但他卻從不曾誇耀、聲張,因此除了武后,無人知曉他為國選賢舉能的功勞。
不過,狄仁傑才高氣盛,當上宰相後,就排擠也同為宰相的婁師德,將艱難的外交、軍事任務,全丟給他負責;但婁師德從未發怒或口出怨言,對於任務,總是欣然承擔。而狄仁傑的所作所為,武后全看在眼裡。
有天,在商討完政事後,武后問狄仁傑:「你覺得婁師德賢能嗎?」狄仁傑冷冷地回答:「婁大人是個謹慎的將領,至於賢不賢能,我不予置評。」武后又問:「你覺得婁師德有發掘人才的眼光嗎?」狄仁傑不以為然地說:「我們同朝為官,卻沒聽說婁大人提拔過誰。」
武后於是娓娓道出,婁師德曾多次力薦狄仁傑的往事,並感嘆說:「我會重用你,正是婁師德的知人之明啊!」狄仁傑聽了,又震驚又慚愧地說:「我做了這麼多無理的事,沒想到婁大人如此寬宏大量,一再容忍我,我真是遠遠不及他啊!」
婁師德寬以待人、無私舉才的德行,不僅使他成為唐代的人臣楷模;過世後,更被唐德宗追封為「上等宰臣」,記錄在國家的史籍典冊,萬世流芳。
婁師德胸襟寬廣,為人溫厚,即使被當面侮辱,都能包容不計較;縱使被刻意刁難,也心平氣和、勇於承擔任務,因而能成就高尚的人格,獲得千古傳誦的美名。
寶鑑照心田
面對他人的羞辱、譏諷與欺侮,我們要平心靜氣、謙退忍讓,避免一時血氣方剛的衝突,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