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期

【專題企畫】

遙寄白月光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唐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節錄)

 

古往今來,無數創作者從月亮汲取靈感,或寄情於月光,或從月的變化體悟到人生的哲理,賦予月亮多元的樣貌與意義,例如前面所引的唐詩,詩人將心意託付給月亮,表達對友人的牽掛;又如英國的著名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書名的「月亮」代表了「藝術與美的理想國度」;而在臺灣的繪本《月亮忘記了》裡,月亮則帶來撫慰與希望……類似的例子數也數不完,接下來,且讓我們一起仰望文藝世界的夜空,欣賞藝術家創造的迷人月色。
 

誦明月之詩

回顧中國古典詩歌,最早與月亮相關的作品應是《詩經‧陳風‧月出》,全詩共三段,每段開頭分別為「月出皎兮」、「月出皓兮」與「月出照兮」,這裡的「皎」、「皓」與「照」,主要有「潔白」、「明亮」與「明朗」之意,呈現了人們對月亮最普遍的印象;自此詩以降,詠月的佳作迭出,形成綿延不絕的文學傳統,輝耀古今。

江月何年初照人
談到詠月的唐詩,一定不能錯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祗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意是說:「春天時,江河的潮水與大海相連,海上的明月和洶湧的潮水一同升起。在明月的映照下,無比廣闊的海面波光閃耀;哪個地方到了春天,江水上看不到明亮的月光呢?……江水、天空連成一片相同的顏色,沒有沾染任何微小的灰塵,只有一輪孤獨的月亮高掛在夜空,散發皎潔的光芒。江岸邊,是誰最早看到月亮?江上的月亮又在哪一年,首次照耀著人呢?人們一代又一代地繁衍延續,無窮無盡;江上的月亮卻每年看起來都一樣,亙古不變。不知道江上的月亮等待著誰?只見綿長的江水不停地奔流而去……誰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漂流?他所思念的明月朗照的小小樓臺,又在何處?多麼令人傷心啊,樓臺上的月光流連不去,應該正照耀著女子的梳妝臺……此刻兩人仰望同一個月亮,卻得不到對方的音訊;女子願能順著河流般的月光,照耀在游子身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趁著月色回到家?西落的月光餘暉,灑滿了江邊的樹林,彷彿依然搖盪著人們依依難捨的離別之情。」

此詩的音律不僅和諧流暢,還能配合詩境的轉折-一開始,作者先細膩描寫春江映月的美景;接著,從天地宇宙的巨大尺度,對照人的渺小,極富哲思,也充滿感慨;後半段除了寫景外,更著重在游子、女子的離愁別緒。全詩「景」、「理」、「情」、「聲」完美交融,後世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但願人長久
在歌詠、描寫月亮的眾多宋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意是說:「什麼時候開始有月亮呢?我舉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屬於哪個年代?我想要乘著風回到天上,只怕建築精美華麗的月宮,位在高高的空中,太寒冷了,我無法承受。於是隨著月光下的影子翩翩起舞,人間還有什麼比得上這樣的愉悅呢!不久,月光轉過紅色的樓閣,低低地照入雕花的窗戶,照得我無法安睡。我不應該再煩悶了,為什麼月亮偏偏在我們分離時,如此圓滿、明亮呢?人生中有許多悲歡離合的遭遇,月兒也有陰晴圓缺的時候,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完美無缺。但願我們的生命長久,即使相隔遙遠,也能同時仰望皎潔的明月。」

這闋詞是蘇軾在中秋節懷想弟弟蘇轍所寫下的作品,從望月、問天寫起,以獨特的視野,道出對世事無法圓滿的感喟,而在抒發思念之情的同時,更展現了珍惜情緣的心靈力量,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傳世經典。

有情的月亮

到了現代,儘管科學實證顯示月球只是地球的衛星,人們仍相信月亮是有情的,以下兩部現代文學作品,就印證了月亮與我們的情感,依然緊緊相繫。

月光與母親
日本作家井上靖《我的母親手記》中的〈月之光〉,記錄了「我」
(可視為作者的化身)和手足共同照顧失智母親的點點滴滴,在結尾處,八十五歲的母親竟在半夜出門,家人將她尋回後,才明白她的精神狀態回到了二十三歲那年,睡夢中發現一歲的「我」不見了,於是著急地出門尋找兒子,「我」因此深受感動:「
我想像一個畫面:二十三歲的母親為了尋找嬰兒的我,踽踽獨行在深夜鋪滿月光的路上。我還想像了另一個畫面:那是年過六十的我,為了尋找八十五歲的年邁母親,一個人走在同樣一條路上……這兩幅畫面,在我的想像中疊合成為一幅……六十多年的歲月,濃縮到月光之中。」中年兒子陪伴年邁失智母親的日常,其實也是母子互相尋找的歷程;此處的月光成為親情的象徵,照亮這對母子前方的路。

只有月亮知道
《月光下織錦》是臺灣作家林良的散文集,作者如此說明書名的由來:「
我寫作,像古代的『織錦人』,細心、認真,心中充滿了喜悅……窗外常有柔和的月光,我在月光下織錦,『月出而作,月入而息』。」或許正是因為有月相伴,作家方能文思泉湧吧!

在此書中,作者也探究了人與月的親密關係:「
人類對月亮有情,大概是由於月亮『會偷看』。在靜夜,在孤獨的時候,一抬頭,月亮在那邊看著你。許多夜間的祕密,只有月亮知道。月亮慢慢成為人人的『自己人』。人類學會對月亮傾訴,有聲的,無聲的,月亮就成為人人的『密友』。」原來月亮對人類如此有情,並且耐心地傾聽著人們的心事,雖然遠在天邊,仍猶如一位善解人意的知己,與我們心有靈犀!

月亮代表誰的心

不讓文學家專美於前,音樂創作者也經常以月亮為題材,藉以傳達心聲、抒發情感,這裡為大家介紹三首雋永的現代中文歌曲。

尋找往事蹤影
改編自新疆民謠,於一九三八年發表的〈在銀色的月光下〉:「
在那金色沙灘上,灑著銀白的月光。尋找往事蹤影,往事蹤影迷茫……往事蹤影已迷茫,猶如幻夢一樣……妳在何處躲藏,久別離的姑娘……我騎在馬上,箭一樣地飛翔。飛呀飛呀我的馬,朝著她去的方向。」這是一首男子傾訴衷腸的歌曲,充滿無限追憶與悵惘,以「灑滿銀白月光的金色沙灘」代表「過往相戀時的美好時光」;但男子最終並未放棄這段情緣,他騎馬奔馳,追尋不知去向的心上人,展現了對愛情的嚮往與堅持。

永遠不變的心意
最初發表於一九七三年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我愛你有幾分?我的情不移,我的愛不變,月亮代表我的心……深深的一段情,教我思念到如今……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我愛你有幾分?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永恆不變的月亮」代表「我對你的心意」,歌詞簡單直接,旋律優美動聽,一九七七年經鄧麗君重新演繹後,更打動了無數聽眾的心,廣受歡迎,目前已有英語、法語、日語、韓語、印尼語、越南語等眾多改編版本,眾口傳唱,堪稱華人社會甚至全球流傳度最高的中文歌曲之一。

溫暖守護
一九九五年發表的〈城裡的月光〉,感嘆世事的變化讓「有情的人」無法「朝夕相伴」,於是請求月亮,溫暖守護自己心愛的人:「
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請溫暖他心房,看透了人間聚散,能不能多點快樂片段;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請守護他身旁,若有一天能重逢,讓幸福撒滿整個夜晚。」從頗具新意的角度,傳達對遠方親友的祝福,以及來日重逢相聚的盼望,令人低迴不已。

一千多年前,李白在〈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中寫道:「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如今,月亮依然伴隨每個人回家,永遠常在。我們不妨也像李白一樣,與月同行,並且創造屬於自己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