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期

【小物大器】

簪 青雲教綰頭上髻

簪,本名「笄」,又稱「髮簪」、「冠簪」,古人用以固定髮髻或冠帽的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並成為身分的象徵;把兩股簪子組合而為一,形似叉,稱為「釵」,若再加以垂墜、搖曳的珠玉華飾,稱「步搖」。

以時光簪鬢
 

古代漢族女子十五歲行「及笄禮」,以笄將披散的頭髮束起,表示成人,「笄」便是簪的前身,新石器時代已發現「陶笄」,商朝開始有了裝飾,刻有鳥獸,或鑲上寶石,也出現玉製的髮笄,至秦、漢時笄改名為「簪」。漢代婦女時興梳高髻,需要更長的髮簪,馬王堆出土的玳瑁髮簪長達二十四公分;簪子又叫「搔頭」,據說漢武帝曾覺頭癢,直接拿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故而得名。

 

唐宋時婦女的髮飾品類眾多,插戴數目更多,從古畫中不難看出盛世衣裝的華美;明朝女子的簪子分布於頭頂各處,有「頂簪」、「掩鬢」、「挑心」、「分心」,從四面八方將頭髮固定住;至清朝,女性的愛美之心猶在,獨獨不敢戴上蜻蜓造型的髮簪,只因與「清廷」同音,所以不敢有所僭越。

 

 

簪花滿頭春日遊
 

簪釵上有各式吉祥的圖形紋飾,如蝴蝶、梅花鹿、水仙花等符號,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但貧苦人家的女子往往顧不上精美裝飾,只能以樹枝、荊棘條整理頭髮,稱「荊釵布衣」。髮飾乃近身之物,若贈人便有定情之意,戲文中常見夫妻分別,將釵分作兩股,雙方各執一股,如白居易〈長恨歌〉中「釵留一股合一扇……天上人間會相見」,便細膩描寫了期盼相會的情感。

 

其實男性也可戴簪固定帽帶,有些帝王近臣會以筆簪髮,方便記下君王交辦之事。男性除了簪筆,也簪花,如唐懿宗便會賜花給新科進士戴上,在宋代的祭祀宴會場合,官員、侍衛都按身分簪上人造花,不但如此,宋代新郎還得戴上滿頭的花呢!大文豪蘇軾踏青時也簪花賦詩,和朋友開玩笑,展現幽默自在的一面。

美.不曾褪色
 

儘管現代人少用髮簪,但每逢節慶,布農族女性仍會頭戴絲巾,以飾有銅鈴、羽毛或珠子的髮簪固定,行走時帶動綴飾,步步生姿;也有不少青年藝術家醉心古典,結合當代的工藝技法,創作古風簪飾,讓傳統之美煥發新生。

裊娜花枝含深意-成語中的簪
 

  • 詩禮簪纓:講究禮教的富貴人家。《詩經》和《周禮》,指禮教;簪、纓為為古代高官的服飾,用以比喻高官顯宦。
  • 簪纓門第:世代相傳的官宦家庭。
  • 墮珥遺簪:形容女子遊玩時樂而忘情之景象。珥,音ㄦˇ,指珠玉寶飾。
  • 簪盍良朋:指好朋友相聚。簪,聚攏;盍,音ㄏㄜˊ,同「合」。
  • 遺簪墮履:比喻故物或舊情。
  • 散髮抽簪:任頭髮披散,指棄官隱居,逍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