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08期

【德行如風】

奉獻畢生所學的謙謙才子 張衡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有一位博學家-達文西,於繪畫、建築、天文學、生物學等領域都有傑出的成就,而受到後人的景仰。其實在達文西出生前的一千三百多年,中國也有一位集文學家、科學家、發明家於一身的才子,他就是張衡。

 

 

張衡為出身於東漢南陽郡(今河南南陽)的士族子弟,由於學識淵博,年紀很輕便才華出眾,受到眾人矚目。不過張衡個性謙虛內斂,也相當淡泊名利,一生擔任最久的官職是「太史令」,掌管歷史編纂和天文曆法,相當於現代國史館與中央氣象局的共同長官。

 

太史令官職不高,但張衡並不在意,將畢生所學投注於專業領域,發揮一己之長才,同時始終謹守本分,無論是否為官,均秉持讀書人「兼善天下」的精神,為社會奉獻一份心力。

文學才情 開創新局

漢和帝永元五年(西元九十三年),十五歲的張衡來到京城雒陽(今河南洛陽)就讀太學(國立最高學府)。當時正是東漢的全盛時期,經濟發達、民生富裕,可惜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許多人都養成了驕縱奢侈的習性,小小年紀的張衡對此頗不以為然,他認為讀書的目的是學以致用,讓百姓的生活能過得更好,而不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權位或名利。

 

從太學學成以後,張衡辭謝了地方推舉及朝廷徵召的任官機會,反而巡訪四處,瞭解各地風土民情。期間他見識到雒陽、長安兩京的繁華壯盛,也體會了鄉里百姓的清貧生活,對社會階層的差距感觸良多。

 

張衡離開家鄉多年後,二十二歲時回到南陽,擔任地方官署的主簿(相當於機要祕書),工作之餘則將多年所見所聞,仿照前輩班固〈兩都賦〉的體例,精思籌畫,寫成〈二京賦〉。在文章中,張衡以雒陽、長安為代表,描寫上自將相王侯、下至黎民百工的生活樣貌,在洋洋灑灑的詞藻之外,更深刻的是他體恤民情的仁厚心念。張衡認為社會繁榮的基礎是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若是官僚豪紳不知節度,過著奢侈浮誇的生活,甚至損傷了平民百姓的利益,那麼就會造成動盪不安的局勢。

 

〈二京賦〉一出,使得張衡名聲遠播,除了文字優雅,令人讚賞,更重要的是一改辭賦歌功頌德的習性,開闢了敘志抒懷的新蹊徑。

科學成就 永垂後世

張衡在文學上具有繼往開來的成就,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不過他最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則是科學上的空前創舉。 擔任太史令期間,張衡結合多年在天文、地理、氣象、曆法等領域的研究心得,發明並製作出許多測量儀器,例如:用來觀察、模擬天體運行的「渾天儀」;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傳動製成的「指南車」,可以辨識方位……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候風地動儀」。

 

漢順帝陽嘉元年(西元一三二年),張衡製成候風地動儀,這部青銅儀器類似酒尊,在八個主要方位上各有一條口含銅球的龍,而在龍頭正下方又各有一隻仰頭張口的青銅蟾蜍,對準龍頭。當某一方向傳來地震,此方向的龍即吐珠,珠掉入蟾蜍口中,發出聲響,便能警示地震方位。

 

起初,許多人對此儀器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一次,西方的龍吐了珠,但雒陽的人並未感覺到地震,直至幾天後,驛站傳送文書的人回報訊息,才知隴西地區發生了地震,大家不禁稱頌它的奇妙。此後,朝廷就命令史官根據候風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地震儀,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為了紀念此一發明,於西元一九七○年以「張衡」命名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並於一九七七年將一八○二號小行星也命名為「張衡星」,讓世人可以永遠緬懷他的偉大成就。

【見賢思齊】
 

張衡雖是一位博學多才的讀書人,也有相當傑出的表現,卻並未讓他平步青雲,得到高官厚祿,多年未能升遷,有些同僚因此取笑他。於是張衡寫了一篇〈應閒〉來表達不慕榮利的本性,其中寫道:「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意思是身為君子,不必擔心地位不夠顯貴,應考量本身的道德是否崇高;不必為俸祿不夠多而覺得羞恥,真正該警惕的是自己的學識和智慧是否淵博、深厚。

 

時至今日,當年嘲笑張衡的同僚早已不知所聞,而張衡卻因卓越的成就,受到世人的尊崇,因為他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造福人群,這才是立德、立功、立言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