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期

【字裡行間】

順境勿驕 逆境不餒
 

天風爭順逆,人事有參差。
昨我停舟處,知君得意時。
     -清
高珩〈聞舟師相語〉

高珩(ㄏㄥˊ)一生遭逢明末清初的大變局,他是明思宗崇禎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的進士,誰知僅一年後,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覆亡。入清以後為了生活,而在朝廷擔任教育、儀典等官職,等級不高,但能在異族政權下謀得安穩,也算在進與退之間取得平衡。

 

時代的動盪、官場的起伏,讓高珩看遍了各種貪慕榮利的樣貌,人間冷暖,自是了然於心。這首在旅程中寫下的隨筆,真是道盡順逆不同遭遇下的處境,而他自己在詩末寫下的注腳:「讀此詩,可以釋人矜躁。」在品嘗運途況味的同時,也放下對個人榮辱的執著,換來了從容自若的心情。

 

是的,人生際遇本就有順境和逆境之別,這是每個人都難以避免的生命課題,因此早在甲骨文中就有「順」、「逆」二字。

 

「順」的原始字形右邊是一個瞪著大眼睛的人,左邊則是三條平行的曲線,表示長髮,意思就是梳理自身的頭髮,使其依循同一方向,這是一個會意字。在《說文解字》中稱:「理也。从頁、从巛。」換言之,順即是梳理。其中「巛」音ㄔㄨㄢ,今多寫成「川」,但實際上「巛」和「川」在甲骨文中呈現不太相同的涵義,「巛」表示三條平行曲線,「川」是指貫穿的流水,後世則以「川」概括兩者。

 

由於「順」有依循之義,所以可引申指各種流利通暢的狀況,如:水流、路途、做事,乃至抽象意涵的境遇、命運……倘若能通行無阻,這就是「順」。

 

再看「逆」,現在的用法其實合用了兩層涵義:一為「屰」(ㄋㄧˋ)本身是一個倒過來的「大」,「大」原義是正面人體,所以人倒了,就代表「不順」、「違反」,這是指事字;二是在「屰」的左側或右側添加「行」、下方加了「止」,「屰」表示來者,「止」指腳,「行」代表動作,會其意即為與來者面對面、兩人朝相反方向前行,簡言之就是迎向來者。

 

由此可知,「逆」本為迎接,但「逆」既與來者方向相反,且「屰」又是核心意符,所以「逆」同樣有「倒反」、「違背」之義,後世便直接用「逆」概括「屰」,於是所有「不順利」、「阻礙難行」的狀況,當然也是「逆」了。

 

人生在世,雖有順逆之別,若能抱持「迎向來者」的心念勇於面對逆境,定可平安度過困難,而那些阻礙終會成為過往雲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