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期

【旅讀視界】

乘風破浪,快樂出航 船
 

跟著文學去旅行,用「心」看見,
不同時代、地域的自然美景或人文風情。

地球超過七成的面積,遍布著海洋、河流與湖泊;為了跨越由水構成的湛藍色阻礙,人們製造出各種材質及用途的船,因而得以乘風破浪,快樂出航!

 

白浪滔滔我不怕
 

船隻的演進,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 木舟:古人從漂流木得到啟發,以草繩綁紮切割整齊的樹枝,做成「木筏」;也有人砍下一整棵粗大的樹幹,將其一面削平、一面挖空,製成「獨木舟」。在臺灣,端午節划的傳統龍舟,以及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都是木舟的代表。
     
  2. 帆船:指張掛帆布、憑藉風力行駛的船,最早的原型出現於五、六千年前的埃及。豎立於船上、藉以固定帆布的長桿,稱作「船桅」,其上有裝配索,可調節船帆迎著適合的風向。
     
  3. 蒸汽船:十九世紀初,美國人發明了蒸汽船,船腹裝有類似水車的「明輪」,當船隻行駛時,蒸汽機上的活塞會上下運動,透過齒輪帶動明輪旋轉,而明輪上的撥水板會推水使船前進,後來明輪逐漸演變為現今的螺旋槳。
     
  4. 現代船舶:現代船舶體積愈來愈大,速度愈來愈快,動力裝置從柴油引擎、電力引擎到人工智慧等,材質從鋼鐵到奈米材料等,並且設計出許多專門用途的船,如貨櫃輪、漁船、快艇、郵輪、航空母艦、海洋觀測船等,深具經濟、旅遊、軍事與科學等多方面的價值。

「行船人」的海上日常
 

艾瑞克紐比,二十世紀英國旅行文學界的重量級作家;十八歲時,他毅然放棄廣告公司的固定職業,搭上「無懼號」擔任水手學徒,展開一段精采航程。

 

無懼號是一艘芬蘭籍的四桅鋼骨帆船,一九三八-一九三九年間,它的任務是運載穀物,從澳洲出發,經過合恩角(位於南美洲最南端),最後抵達歐洲;在二、三十位船員的齊心合作下,它不僅完成使命,更領先其他十二艘帆船,在「運穀大賽」(航運公司為了增加船行速度所舉行的競賽)中拔得頭籌,贏得榮耀。然而當時誰都沒有料到,這是史上最後一次的運穀大賽;自此以後,運穀帆船就迅速地退出海上舞臺了。

 

艾瑞克‧紐比下船後,耗費許多時間蒐集資料及撰文,務求精確詳實,遲至一九五六年,才出版了《金色船隊-史上最後運穀大賽》一書,細膩描述水手生活的點點滴滴-突如其來的狂風巨浪、無意間巧遇的海洋生物、船員間的相處之道與單純情誼、工作的艱辛與繁瑣……一幕接一幕的日常場景,有苦有樂,並且見證了末代運穀帆船的耀眼風華,使得本書的歷史意蘊顯得格外深長。

 

  • 在我解開主桅索具的上升索,往下望著和天空一樣蒼白冷冽的大海時,突然有一群海豚,像火箭般,從傾斜的波浪衝射出來,在波谷之間懸浮片刻,然後排成漂亮的一列,濺出一團水花,消失於下一波的海水中。接著牠們再度出現,打散隊伍,在船邊玩耍,用鼻子彼此摩擦,快樂地呼氣、喘息,足足有半個小時。這天因牠們的快樂而變得美好,我們也因牠們而忘了疲累。
     
  • 各式各樣有趣的海中生物,往我們的船漂浮而來,其中包括大量的僧帽水母,奇特透明,色彩鮮豔,有著螺旋狀的觸手。只見牠們在脹縮之際,反射出耀眼的淺紫和粉紅色澤,為了平衡,鎖鏈般的觸手時而往下沉,時而往上拉,那些伸展變化過程每每看得我目瞪口呆。

─節錄自艾瑞克紐比《金色船隊—史上最後運穀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