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期

【專題企畫】

陪伴孩子

用心陪孩子成長,為世界培植美好希望。
            -行天宮平安心語

 

現代科技的進步,讓我們享有便捷的通訊方式,打開手機就可以和他人連繫。然而愈便利,我們所關注的焦點卻可能是手機上的人事,就算在孩子身邊,也經常低頭看著螢幕……或許下一秒猛然抬頭,才驚覺孩子怎麼已「轉大人」了?

 

當然,「孩子瞬間長大」僅是一種「蒙太奇」手法,不過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從呱呱墜地到獨立自主,二十多年的時光稍縱即逝,印象中彷彿還牙牙學語,黏在身旁寸步不離的小小孩,竟一下子就長成相貌堂堂、亭亭玉立的男女,那種既歡喜又悵然的情緒,相信是很多父母共通的複雜感受。

 

因此,孩子依偎父母的日子其實是很短暫的,在他們的成長過程裡,「陪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身為父母,又怎麼能不把握這生命中最奇妙的經歷呢?
 

時間與品質:親子相處的關鍵

 

已往農業時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樣貌較現代單純規律,加上大家庭的居住模式,父母和孩子的互動關係是長遠且深入的。自西元二○○○年代以來,日益緊湊的生活步調、推陳出新的三C產品,常讓我們整日像顆陀螺般轉個不停,茫茫然周旋於各項事務之間,將心力投注在許多新奇的領域,卻鮮少深入關懷身旁的人事物。在教養子女方面,雖然每天接送他們上下學、詢問學習狀況,但請偶爾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真的瞭解孩子的心靈嗎?

 

長期致力於推展兒童福利的「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曾發表《家庭溫暖指數調查報告》,其中提到臺灣有百分之三十八的孩子覺得家庭不夠溫暖。若進一步瞭解孩子為何會覺得如此,便發現有兩項關鍵因素:一是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足、二是互動品質不佳。

親子之間缺乏互動與瞭解,其實並非身為父母者所樂見,而是在每日努力為生活打拚之後,所剩下的時間和精力也實在有限,常讓父母不知如何找出適切、適宜的相應之道。以下分享兩則故事,透過分別為父親、母親的心路歷程,試著找尋出一條適合新時代的「陪伴孩子」之路。

 

放下有形牽掛 化作用心關懷
 

家長應該是像搭鷹架般,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在過程中不斷拋出問題,除了引發孩子動腦思考外,
也要給予陪伴和支持,讓他不會感到孤單。
                  -郭葉珍《我們,相伴不相絆》

 

陳先生是一位企業高階主管,曾經派駐在大陸六年。這段時期適逢三個兒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正是最依賴父母的階段。回想起那段日子,言談之間仍帶著些許不捨。

 

「在蘇州工作時,不只是無法天天陪在孩子身邊,其實也是我第一次遠離家鄉。當年雖然已能透過網路通訊,但經常斷訊。而工作又繁重,隨時都得待命,三個月到半年才能返臺一次,一次只有一週的時間。因此我將家裡的事完全放手給妻子處理,對孩子的牽掛也必須放下……」

 

讓陳先生不得不放下的是心頭的牽掛,這是工作因素使然,不過他仍盡力利用資源,關懷家人的日常生活,網路通訊便是很好的媒介。陳先生幾乎每天用通訊軟體和妻兒通話,雖然有時會斷訊、有時因突如其來的事務而中止,但透過聲音語調的感染力,孩子依然可以接收到父親濃濃的關愛,彌補了空間上有形的距離。

 

「距離感其實並非由時空差距所造成,而是『心』是否能與對方同在。每天幾分鐘短短的通訊,我會問孩子今天做了什麼?或是有什麼想法要分享?就像是話家常。如果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我也不會責怪妻子、孩子,反倒是詢問他們遇上了什麼難題?並鼓勵孩子思考,如何調整才會更好,陪著他們找出答案。」

 

「陪伴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一起感受當下,同時給予支持。有時候,因工作而很少在家的父母會基於補償心態,便毫無節制地買東西給孩子,其實這往往不是他們真正所需要的。如果不能常常陪在孩子身邊,更重要的是傾聽和關懷,瞭解孩子所想的,比給予他們物質,更加有意義。尤其本身更應在為人處世上以身作則,讓孩子明白品行的重要,因為『道德』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需要蛻變成不同角色:

  1. 照顧者
    從出生到六歲進小學前,是孩子「學習愛的階段」,他們需要充分的關愛與安全感。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對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到安全與價值感。

     
  2. 規範者
    從六歲至十二歲,父母需要為孩子在各方面樹立行為的規範,但應在規範者與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過於嚴厲而失去感情。

     
  3. 戰士兼保護者
    從十二至十八歲,父母親一方面要與孩子站在一起,幫助他們面對那些難以招架的青春期風暴;一方面要協助孩子抵抗外在的引誘,以免誤入歧途。

     
  4. 精神導師
    當孩子進入成年階段,父母可以和子女坦誠分享人生經驗,並從容傾聽子女的掙扎,但未必要事事提供答案,而是以精神導師的身分給予子女「祝福」。

-參考資料:許芳菊《家庭教育-贏的起點》

讓孩子找到自己的長處
 

教養,原本就是為了未來的放手做準備。

最終,父母更要幫助孩子長出一雙堅強的翅膀,
讓他們在展翅的同時,
也將溫暖、善良、正直、誠實、樂觀等所有期許,
不著痕跡地放進他們的行囊中,
讓他們能堅定地飛向屬於自己的夢想。
            -張美蘭《你的管教,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大人》

 

鄭女士五十多歲,事業有成,有三個孩子。比較特別的是么子今年才十歲,與姊姊、哥哥相差十幾歲,是典型的「屘仔」。提到么子,鄭女士顯露出母親的慈愛光輝,但談起他的課業表現,鄭女士卻笑笑說,真遠不如兄姊,難道是能力的差異嗎?

 

其實並不是。「老大、老二出生時,我還不滿三十歲。年紀輕,加上期待高,他們自小就被我要求成績好、表現好。從小學開始,放學後,我就親自開車接送他們去學各種才藝,從書法、音樂、棋藝……填滿了所有空檔,往往只有週日才是真正的休息日,而我還會盯著他們的學校功課,不容有絲毫不佳的情形。」

 

若說「陪伴」就是陪在身邊,鄭女士可真是竭盡所能陪著孩子,但親子關係卻有種無形的疏離感。

 

「當年我認為,在工作上,我有著亮麗的表現,所以我做得到,孩子當然也做得到。可是雖然他們都能達成我的要求,但卻不太願意和我說話,或分享心情感受,尤其當他們青春期之後,除了打招呼或向我報告成績,一概就是冷冷地。沒多久我又懷了老么,工作必須暫時放下,於是開始思索自己的陪伴方式。」

 

「從老么出生後,我才漸漸明白,陪伴不是『掌控』。已往我陪著老大、老二學習,要求他們達成我設定的目標,可是這是我想要的,不是他們需要的。我的『陪伴』竟然推走了他們……所以現在對老么,我不會要求他必須前三名,但只要是老么有興趣的課題,我就會陪著他參觀展覽或參加活動,母子一起學習新知、分享心得,我們的互動方式反而很親密。老么經常告訴我一些學校的趣事,我也會趁機教導他做人處事的道理。畢竟教育應是潛移默化,並不是填鴨。」

 

是的,「陪伴孩子」不是掌控對方達成自己的要求,而是分享彼此的生活感想,並能連結心情感受,讓孩子知道,父母就是支持他們的堅定力量。

 

孩子最需要的六種養分:

  1. 安全感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應常常給他擁抱、親吻,回應孩子的眼神、聲音,和他說話,這是建立親子關係最重要的開始。

     
  2. 親密的家庭氣氛
    家庭能否給孩子力量,取決於家人之間的感情密切程度,因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麼,家庭總是他的加油站。

     
  3.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因傳統家庭結構瓦解、社會價值混亂、媒體影響力巨大,父母傳遞正確價值觀與進行品格教育的作用便更加重要。

     
  4. 發現孩子的特長,引導出孩子最好的一面
    孩子的特長往往在許多地方展現出來,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在做哪些事情時最投入、最能專心,並且感到最愉快,這往往就是興趣所在。

     
  5. 培養孩子健康的習慣
    從小就養成孩子均衡飲食的習慣,同時從小就陪孩子多運動,養成孩子運動的習慣,必定讓孩子終身受益。

     
  6. 當孩子情感的啟蒙者
    父母對孩子自然流露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情感啟蒙。父母常常對孩子表達愛與關懷,也教導他們能夠感恩並表達情感。

-參考資料:許芳菊《家庭教育-贏的起點》

父母之愛 溫暖馨香
 

陪伴孩子與夫妻相伴不盡相同,除了情感的交流,更多的是支持、理解、鼓勵和指引,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也可以是孩子最親切的朋友。

 

當然,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現代人必須兼顧事業和家庭,在天平兩端的權衡上,需要拿捏輕重得失,才不會失去平衡。因此無論父母的工作性質是上班族,還是輪班制、派駐外地、船員、軍警……都可以試著做看看:在見面時擁抱孩子三十秒鐘、聆聽他們說話三分鐘,若能再多一點時間,就和孩子共處三十分鐘,吃頓飯、喝杯飲料、一起看書或打電動,甚至就是陪在身旁,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支持的力量。唯有父母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去陪伴、灌溉、照顧,建立三感:安全感、支持感和歸屬感,孩子的心靈便會漸漸茁壯長大,且長得愈來愈好!

 

父母陪伴孩子,就如同沏一壺茶,從溫壺、置茶、沖泡到品飲,必須用心對待、循序漸進,同時水的溫度也要適中,如此才能讓茶香四溢。而這份父母的關愛,就像一杯溫暖馨香的好茶,在歲月的淬鍊和沈澱之下,愈加顯現親情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