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讀視界】
悠活慢遊的良伴 腳踏車
跟著文學去旅行,用「心」看見,
不同時代、地域的自然美景或人文風情。
腳踏車,又稱作「自行車」、「單車」、「鐵馬」等,其英文bicycle原意為「兩個輪子」。簡單的兩個輪子,承載了無窮的熱情,兩百多年來,帶著無數人們抵達想去的地方,是最實惠又方便的代步工具。
從木馬到鐵馬
十八世紀末期,法國人西夫拉克突發奇想,以一根木桿連接兩個木製馬車輪,上面安裝了一個木板凳,發明出奇特的「木馬車」,又稱作「腳划兩輪車」,騎乘者只能以腳蹬地、筆直前進,費力又緩慢,並不實用,但一般認為算是現代鐵馬的雛形。接下來,把手、彈簧坐墊、煞車、踏板等部件陸續發明,材質也從木頭改為金屬,日漸精良。
十九世紀末期,英國人約翰‧斯塔利設計了「羅孚安全自行車」,採用鍊條傳動系統與橡膠輪胎,前後輪大小相同,車體結構更容易保持平衡,公認為史上第一輛現代腳踏車。自此以後,人類繼續發揮巧思,製造出摺疊車、變速車、競速車、登山車、電動車等種類多元的腳踏車,以適應各種不同的需求,甚至發展成一項專業的體育賽事。
近來由於環保意識抬頭,以及運動休閒風氣興起,有助於節能減碳又能健身的腳踏車,因此成為人們悠活慢遊的良伴。臺灣的自行車道十分完整而普及,有空時不妨陪伴家人,騎著鐵馬,來趟輕鬆自在的小旅行吧。
瓦琪達的綠色腳踏車
海法‧曼蘇爾,沙烏地阿拉伯史上第一位電影女導演,也是編劇及作家。《腳踏車大作戰》是她的首部作品,亦為首部完全在沙烏地阿拉伯拍攝的劇情長片,在世界各地引起廣大迴響;而她根據電影所創作的小說,同樣倍受好評。
《腳踏車大作戰》描述一位十一歲女孩︱瓦琪達,希望能和男孩一樣,騎著腳踏車四處探險;她企盼擁有放在玩具店展示區的那輛綠色腳踏車,因為它「不只是鋼絲、車輪和鉻合金的組合……它是一個朋友、一個將要跟她一起去冒險的夥伴;不僅如此,它也是一扇門,將要帶著她前往夢想中的每個地方。」然而伊斯蘭社會不認同女孩騎腳踏車,瓦琪達也買不起那輛昂貴的綠色腳踏車。幸好瓦琪達從未放棄,透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例如認真準備「古蘭經背誦比賽」以贏得獎金等),並且在母親、青梅竹馬男孩、玩具店老闆的協助下,終於通過重重考驗,突破社會束縛,實現夢想。
這是一個關於樂觀積極、相互扶持的故事,同時反映出伊斯蘭世界的文化習俗與生活情景,細細品讀,不僅能增長勇氣,也可以拓展視野。
─節錄自海法‧曼蘇爾《腳踏車大作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