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期

【守護健康】

夏季養心大法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靈樞歲露論》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主張人體的運作會順應自然界的變化,發展出四季不同的養生原則,正如俗諺所言:「春養肝,夏護心,秋養肺,冬補腎,四季養脾胃。」這是前人留傳下來的生活智慧,也蘊含傳統中醫的核心思想。
 

夏季宜養心

 

夏季從立夏(今年在五月五日)起算,到立秋前一日(今年在八月六日)為止,通常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的季節。

 

《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提到夏季時指出:「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味苦,其類火。」「夏」在五行中對應於「火」,在方位上對應於炎熱的「南」方,在人體則通於「心」氣;由於人們在夏季時,心火會比其他季節更為旺盛,因此「心」的養護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中醫談「心」
 

中醫的「心」,和現代醫學的「心」不盡相同,範圍更加廣泛。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祕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醫理論往往將人體的五臟六腑比喻為政府官員,各司其職,而心的地位就像君王,統領全體;心的功能良好,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能夠正常地運作,這即是「神明」的意思,在現代醫學中歸屬於「腦」的功能。

 

《黃帝內經素問痿論》則云:「心主身之血脈。」這裡的「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和現代醫學的「心」概念相近。 由上述可知,到了夏季,我們應養護「神明之心」,避免心火過於旺盛;同時也要養護「血脈之心」,別讓炎熱氣候及不良習慣影響了心血管循環系統。在具體的實踐方面,建議可參考以下的四大心法。

 心法一 消暑散熱 養津益氣
 

中醫典籍《丹溪心法中暑》云:「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者,火也。」指出熱氣是造成中暑的主要原因。人是恆溫動物,體內過盛的熱會透過流汗排出,如果排熱的身體機制未發揮作用,就可能中暑。

 

想要消暑散熱,須注意戶外防晒、不在太陽下曝晒過久,保持室內環境通風,並且攝取足夠的水分,平日也可適量補充一些生津益氣的食物,例如本院中醫部研發的「四季養生茶飲-夏郁茶」,便是針對夏日保健所精心調製的。

 心法二 心情平和 適度運動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告訴我們,夏季時萬物生機盎然,人們最好能順應太陽的節律,早點起床並晚一點就寢;因為心火容易旺盛,所以要「使志無怒」,不輕易動怒,盡量維持心情平和。

 

再者,應「使氣得泄」,藉由流汗排出身體裡的熱氣。然而有些人到了夏天就懶洋洋不想動、視流汗為畏途,另一方面,則有人喜歡在大太陽底下進行激烈運動,大汗淋漓,兩者同樣不可取。

 

大家可能不知道,如果流汗過度,心氣與心陰會跟著耗損,讓人口乾舌燥、容易感到疲倦,還會使血液變得黏稠,增加心臟負荷。雖然夏季時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冬季低,但其實高溫的天氣也可能直接影響血壓,甚至導致相關疾病,因此仍須多加小心。

 

建議做一些溫和的伸展運動,例如「八段錦」等,以及在陽光較微弱時到戶外散步或快走,適度出汗即可(同時別忘了要防晒和補充水分),不僅能讓過盛的陽氣宣通開泄於外,也能使心情更加愉悅放鬆。
 

夏郁茶

夏郁茶內含多種中藥材-桑葉、菊花皆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的功效;薄荷葉有助於改善口乾舌燥及頭面不適;葛根能生津止渴;麥門冬可以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炙甘草是強化心氣功能、恢復血脈正常運行的常用中藥;還有宣肺利咽的桔梗,用來保護呼吸系統。

不過夏郁茶雖是一種養生茶飲,終究具備藥性,因此民眾務必經中醫師診斷評估後,方可適量飲用。

 心法三 避免寒溼 養護陽氣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在暑氣逼人的情況下,如果貪涼喜冷,反而容易為寒溼所傷;唯有好好養護體內的陽氣,維持陰陽的平衡與和諧,才是夏季養生的根本之道。

 

每當夏天火傘高張,現代人通常會啟動空調設備,降低室溫。建議溫度設定上,室內外的溫差不宜過大;最好分段進出冷氣房,可在玄關處冷氣較弱的地方等候一下再進入;走進冷氣房前若已流汗,應將汗水擦乾再入內;待在冷氣房裡的時間不宜過長;久坐後,務必起身活動筋骨;記得多喝溫開水並注意保溼;患有心血管疾病、過敏性鼻炎、關節炎或體質虛寒怕冷的民眾,更要注意保暖。

 

而夏日最受歡迎的冷飲或冰品,其實讓寒溼之氣有了可趁之機,大口大口地吞下冰涼的食物,等於直接將寒氣帶到身體裡,不僅加重心臟的負擔、降低身體的代謝速度,也會影響到脾胃功能,產生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如果溼氣無法排出、鬱積於體內,更是十分傷身。誠如中醫典籍《養生鏡》所言:「夏之一季……不問老少,皆宜食暖物。」無論天氣再熱,還是建議選擇高於室溫的食物為佳。

 

 心法四 冬病夏治 預防醫學
 

夏天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季節,在此時補強不足的陽氣,有助於降低秋冬好發疾病的發生機率︱這就是中醫師常說的「冬病夏治」,堪稱中醫版的「預防醫學」。

 

冬病夏治的療法,叫作「三伏貼」,主要是在「三伏天」(傳統上認為一年當中最熱的三天)時,將白芥子、細辛、乾薑、延胡索等辛溫逐痰、溫陽通絡的藥物,先研成細末,再用生薑汁調成膏狀,敷貼於患者頸背部的大椎、肺俞、定喘以及腰部的腎俞等穴道,可預防秋冬容易發作的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疾病,並且改善容易反覆感冒的體質。

 

三伏貼的施作須經中醫師診斷評估,並非人人適用,例如孕婦、三歲以下幼兒,以及發燒、哮喘急性發作的病友,均不適合接受此療法。有治療需求或疑問的民眾,歡迎至本院中醫門診諮詢。 總而言之,記住夏季養心四大心法,並且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那麼人人都能身心平安,健康過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