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期

【專題企畫】

生活之味

原本是逃避的旅程,但是香氣提醒了呼吸,提醒著當下,
提醒感受四時變化,提醒實際存在的日光與人。
慢慢的一點一點打開感知……

             -何欣潔《植物芬芳的日常異想》

 

氣味看似飄渺無蹤,實則無處不在。花香、梅雨季的霉味、嬰兒的乳臭、紅茶蒸騰的熱氣、廚房裡的飯菜香、市場裡紛雜的味道,還有許多「生活之味」,平日只道尋常,卻連結永難忘懷的記憶。

 

 

味來•好自然

 

先試著靜下心來,打開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還有那總是被忽略掉的嗅覺,尋找、感受自然中的幽微氣息,它們就在身邊,也在鼻尖繚繞、徘徊……

「植」擊人心

 

常言「國色天香」、「鳥語花香」,花與芬芳似乎分不開,還有句諺語說:「紅花不香,香花不紅。」紅豔的花兒往往氣味平淡,而香花總以素色居多,花兒之美是為了吸引昆蟲授粉,只求達成目的,無需浪費能量,所以鮮豔與花香通常只擇一樣,也算是植物生存的智慧吧!玫瑰甜美、茉莉清香、蘭花香氣淡遠……當公園、校園裡、人行道上的花香揉合在一起,正是春天醉人的氣息。

 

臺灣是一座瀰漫著酸甜果香的島嶼,盛產柑橘、鳳梨、香蕉、芭樂、荔枝、龍眼、芒果……但市場裡的顧客往往比較在乎水果甜度,殊不知果香也大有作用;例如柳橙香味令人較為沉靜、情緒好轉,若想提振精神,則可以聞一聞檸檬清冽的香氣等。芳香並非是花果的專利,不少樹木也自帶香味,如松樹、楓香,而樟樹中的醚油細胞會散發細緻的香氣,且略帶驅蟲、殺菌之效。相較之下,某些樹確實比較不好聞,例如大葉山欖為了吸引蒼蠅授粉,開花時會散逸腐臭味,好在無毒也無害;其實味道本身並無優劣之別,但種植前應考量自身或行人是否能夠接受,以免引發爭議。

 

想要為住處增添一抹綠意嗎?在窗臺上放盆香草、香料植物是很不錯的選擇,如到手香、紫蘇、香茅、薄荷、迷迭香、茴香、羅勒、九層塔等,除了可沖茶、食用、製作精油,舒緩壓力外,也為居家環境帶來清新空氣。

 

接地氣

 

聽到品酒師形容某款酒「有礦物感」,一般人也許難以理解,其實這便是所謂的「聯覺」,比如有些人能夠「看見聲音的顏色」,有人能「觸摸到顏色的質地」;礦物本身雖無特殊氣味,但礦石長年遭受風吹、雨淋,又無腐植質作用,所以自帶乾淨、溼潤的氣息。那水聞起來如何呢?若是蒸餾水確實無味,但一般自來水則或多或少有消毒水的氣味,建議在水中放片檸檬,以改善水中異味。

 

每當下雨前,周圍總會瀰漫著一股奇特的味道,那是因為空氣與地面溼度增加後,提高細菌的活性,並形成帶有強烈土壤腥味的「土臭素」,當雨滴落下,便會夾帶土臭素與其他芳香分子到處飛濺,這便是我們所謂「潮溼又清新的泥土香」。土地當然也有自己的味道,但那可不是「孤味」,而是集結了陽光、青草、稻穗、泥土的田園之感,這些氣味將成為引子,以故香,領我們重返故鄉。

 

我是好鼻師

我們不一定要成為品酒師、調香師,但可以試著保護嗅覺,甚至使其更敏銳,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

  • 作息正常,規律運動:能增加交感神經的活性,進而讓鼻腔黏膜更有彈性。
     
  • 多聞聞生活中的各種味道:並記錄下感受,也可以聞聞從未嗅過的味道,讓嗅覺保持活力。
     
  • 暫停使用味道較重的物品:如洗髮精、沐浴乳、牙膏、香水,也不要食用咖啡、蔥蒜,並稍微保持空腹的感覺,讓身體感受更加敏銳。
     
  • 練習「具體形容出味道」:不再只是用清新、香醇等常見的形容詞,而是試著說出這個氣味是「絲絨般的」、「橡膠似的」、「如同鐵鏽」,這將會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更專心於氣味上。
     
  • 讓心慢下來:行天宮平安心語:「用心體會,處處好滋味;細心慢活,日日好風光。」試著緩一緩腳步,用心去感受,把日子過得更溫柔細緻,我們會發現,每個原本不在意的小細節裡,都充滿了感動。

氣味說故事


嗅覺是最能直接喚起情感記憶的媒介,很難想像只是一塊掉落的餅乾屑,就能牽動兒時歲月;每個人對於氣味的情感連結,也因其不同的經驗而有所差異,於是各嘗各的味,說自己的人生故事……

 

尋覓鄉味

 

花露水與龍眼焙灶寮傳出的煙熏氣,是阿嬤的味道。而客廳那張老沙發的皮革味、養了貓咪的味兒、母親在廚房拍打蒜頭的嗆感,以及父親收了一疊舊報紙的油墨香;還有鄰居門口那盆幽幽吐芳的桂花,與巷子口永遠騰著白色煙霧,並不時散發出微微焦味的那攤生煎包,這一切令人如此安心,加起來,就是家的味道。

 

當從異地返鄉,一下車,那股熟悉又陌生的味道撲面而來,真叫人近鄉情怯。每個城市、區域都有屬於自己的味道,比如基隆港口交織著海水、雨滴的潮溼氣息,臺北市萬華區青草街的藥草味、新竹九降風送來福菜的鹹酸香,而屏東驕陽四射,把香蕉晒得飽滿甜香;身在其中,往往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唯有遠在他方,思之不得,才會遙遙地想起家鄉味,甚至竄出回鄉的念頭。

 

許多年前,因為臺灣盛產樟樹、樟腦,所以日本報紙稱臺灣為「香料之島」,那種清涼醒腦的味道,或許也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吧!但對於現代的日本作家野島剛而言,臺灣便利商店裡飄散的茶葉蛋香,反而更具有代表性。若問在國外打拚的遊子,最想念臺灣的哪一味,想來都不出滷肉飯、四神湯、臭豆腐、青草茶等常民美食,那些氣味連結著學子的青春印象,也象徵著臺灣市集的便利與活力。

 

古早真情回味

 

現在有許多店家標榜「古早味」,頻頻回首那些遠去的老滋味,其中包含著多少刻苦的往昔記憶、純樸的生活方式,更因為世代傳承而顯得可靠、珍貴;通常沒有人知道這些料理的創始者是誰,只是口耳相傳,大家都喜歡那簡單而自然的味道,也成為群體心中最自然的飲食記憶,雖非大餐,但每當倦了、想了,就循著氣味一路念叨,油飯、麵茶、碗粿、剉冰、黑糖粿……一邊回味那段有溫度的時光。每個國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古早味,一口是童年,一口是鄉愁,細細地嚼慢慢地嚥,頓時眼角閃動著光,而脣畔帶笑。

 

民國三十八年,許多軍眷在臺灣落地生根,也形成獨有的眷村文化,眷村裡住著五湖四海的人,每一扇門都透出自己的家鄉味,麵食、滷味、各式醬料……;時至今日,這些料理或許已不如當年地道,但各菜系彼此學習、融合,也加進了原住民料理、客家小炒、臺灣宴席菜的元素,反而端出更多驚喜!氣味串起過去的吉光片羽,讓長輩重溫舊夢,也讓年輕人有機會更瞭解自己的根在何方,繼而創新,穩當向前。

那些人那些味

 

常聽人說:「臺灣最美的是人情味。」相信許多外國遊客都有這樣的經驗,在臺灣迷路,路人便是最好的導航,有些人甚至會熱心地親自帶路;在《單車遇見臺灣:環島騎行筆記》這本書裡,作者提到自己到屏東縣牡丹鄉時已經很晚,也沒有預訂夜宿的旅店,好在出現了一位排灣族人邀他到家裡休息,這才紓解了當下的困境,讓他銘記在心。或許每個人對「人情味」的定義都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代表多數民眾予人熱誠、友善的感受。

人情味並不是臺灣唯一的優點,為何有很多人專程「尋味」而至,離開後還念念不忘呢?想起老一輩人常掛在嘴邊的:「汝呷飽沒?」民以食為天,這一句短短的話,無疑是最深的關懷;還有山上常見的「奉茶亭」,都是山友熱心地出錢、出力,為的是傳遞曾經領受過的溫暖。花若盛開,蝴蝶自來。這塊土地上住著一群懷抱善意、樂於伸出援手之人,彼此成全,善緣如何不來呢?

 

美好香遇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中便讚譽梅、蘭、竹、菊為四君子,以香喻德,而劉禹錫的《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更是進一步肯定良善的品德會吐露馨香;人間百味,品格的香氣最是芬芳,願我們的心念與言行都能散發出芝蘭幽香,與人真情「香遇」,也為自己帶來祥和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