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期

【專題企畫】

人際 和諧好相處

爬山的人變多了,然則登山教育不夠普及,
人們苦於應付身體疲勞與攻頂的念頭,
嘩一陣來嘩一陣又走,徒留許多環境難以負荷的痕跡。
               -劉崇鳳《我願成為山的侍者》

 

愈來愈多人湧入山林,造成山區環境的負荷,對於脆弱敏感的高山影響尤其巨大。這些年林務局推動「無痕山林」運動,而許多人也開始從事「淨山」活動,試圖為山林「多做一點」,讓自然的愛與力量永續發展。

世界地球日

每年的四月二十二日是著名的「世界地球日」,緣起於西元一九六九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在美國各大學舉行演講會,籌劃以反對越戰為主題的活動,但另一位活動組織者丹尼斯海斯提出將該運動定位於「保護環境」;隔年舉行首屆世界地球日遊行,呼籲人類愛護地球、停止破壞,引發熱烈迴響,也促使了美國國會迅速通過多項環境保護相關法案。至一九九○年已有超過兩億人參與,各國以遊行、文化表演、座談或清潔環境的方式來響應,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多人參與的公民運動。

 

愛•不分你我

臺灣多山,歷年來也多以淨山活動響應地球日,而對某些人來說,淨山不是一個特別的行為,而是日常,亦是一份初心,最著名的例子,當屬暱稱「阿諾」的體育老師;當學生問他:「你要我們愛地球,那你做到了嗎?」阿諾老師驚覺愛護自然環境不是口號,一定要「做給孩子看」。

 

於是,他開始利用假日,在山林、海灘撿拾垃圾,也因為總是獨自一人,又因為過敏體質只好蒙面,常讓人指指點點,但他不以為意,總是追著垃圾、垃圾車跑;當有人也開始拿著垃圾袋清潔,他總是會遙遙地、沉默地向對方鞠躬致意,他希望每個人都有一顆愛護環境的心,為後代子孫留下一塊淨土,更希望自己的行動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人共襄盛舉。

 

還有一群來自印尼的移工朋友,因為喜歡登山,平時以社群網路聯繫,四處爬山健行,更利用難得的假期相攜淨山;他們扛著沉甸甸的垃圾,沿途唱歌,有時也吟誦著經文,似乎不以為苦。他們說,他們也是這塊土地的一份子,希望臺灣的風景漂漂亮亮。大地是所有人的母親,大家無分彼此,一起為腳下的土地盡一分心力,這份對大自然的溫柔、愛惜與尊重,相信正是「淨山」最核心的精神吧!

 

淨山裝備

必備工具

  • 工作手套:避免直接用手撿拾垃圾,減低受傷或感染的風險。
  • 長鐵夾:用鐵夾撿拾垃圾,減少彎腰的姿勢、節省體力。
  • 垃圾袋:攜帶家中多餘的塑膠袋裝垃圾,收工後再依清運單位的規定,進行垃圾分類或使用付費的縣市垃圾袋打包。
  • 米袋或麻布袋:裝玻璃或易碎物品,揹負下山時較不易刺穿割破。


選配工具

  • 塑膠薄手套:工作手套內可加戴一層塑膠薄手套,撿拾或分類垃圾時可防汙水、細菌。
  • 備用塑膠袋:打包垃圾可多加一層防漏水塑膠袋,預防垃圾汙水漏出。
  • 隨身小刀:方便切割廢棄的繩索、多餘或老舊破碎路條等。

資料來源:臺灣環境資訊協會《淨山手冊》

 

除垃垃•眾樂樂

二○二○年十月,花蓮林管處與多位志工到中橫大禹嶺地區清理廢棄物,短短五小時,就清出兩百三十五公斤的垃圾,可見平時被隨意棄置在山區的垃圾量有多驚人!這些垃圾裡,以寶特瓶、食品包裝、餐具盒、塑膠提袋、鐵鋁罐為大宗,除了破壞環境、造成野生動物誤食之外,在乾燥氣候的助長下,還可能會變成森林火災的燃料;為了讓地球永續發展,我們必須共同守護自然環境,透過淨山行動,移除山徑上的垃圾,也能向志工與山友進行環境教育,培養良善的登山環境素養。

 

安全為要
 

淨山的目的在於清淨山林,而非求快或登頂,且要認知山區活動有一定的風險,應在入山前掌握路線,評估自己的狀況,平日也應加強訓練,無論如何,安全第一。行進間請勿脫隊,堅守「團進團出」的原則,保持在活動所規劃的路徑內撿拾,不要因為發現垃圾,就擅自脫離預設路徑,甚或到危險的邊坡去;而金屬銳邊或碎玻璃都會造成刺傷,用過的衛生紙可能含有大量細菌,要穿戴手套、使用夾子,避免直接拿取而造成受傷、感染。如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狀況,都應立刻告訴領隊,凡事量力而為,切勿逞強。


適合的天候與季節

 

山區活動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天氣,加上雨水會使垃圾更加沉重,領隊應在行前掌握天氣預報,如逢颱風、豪雨或連日降雨,容易造成地質鬆軟、落石崩塌,如有以上情況,要提早通知取消活動或是延期。另外,春季和暖,確實很適合上山,但要小心春雨連綿,還有青苔溼滑;而夏季需防颱風及午後雷陣雨,盡量要避開太陽熱辣的午後,為預防成員中暑,中途要先規劃停留點或中撤的路線;最適合淨山的時節莫過於秋天,天氣穩定舒爽,但要小心秋季虎頭蜂,而冬季通常會帶較多禦寒衣物,相對也降低了負重能力。


開始淨山去
 

我們首要清除的目標,就是無法在自然中隨時間分解的人為廢棄物,例如:瓶罐、菸蒂、衛生紙、食物包裝袋、塑膠袋、電池、瓦斯罐、繩索、雨傘、雨衣、手套、拖鞋及毀損裝備等。


菸蒂容易引發森林大火,而糖果包裝紙因為體積小,很難被察覺,但正因為如此,易被鳥類或小動物誤食,導致野生動物消化不良、卡住食道或腸胃等狀況;有時還會見到滿地果皮,可能有些人認為「果皮腐爛後會成為肥料」,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果皮隨手丟在未經堆疊掩埋及加蓋密封的環境中,經日晒雨淋,很快會生出惡臭及蟲蠅,根本還來不及成為肥料,已造成環境的汙染。另外,山區常開著一朵朵的「小白花」,這些用過的衛生紙、面紙不易分解,其實只要隨身帶個夾鏈袋,將使用過的衛生紙放進袋中,就能輕鬆帶下山,而不至於產生異味。


淨山過程中可以多拍照、錄影記錄,當作淨山任務的成果,以及環境監測追蹤的資料,並透過網路的傳播,幫助更多人意識到登山行為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清除結束後,宜清空袋內的積水以減輕重量,若時間許可,可略加曝晒乾燥,下山前再鋪一層塑膠袋防止漏水。太大的垃圾若無法拆解,請勿強行揹負下山,以免造成筋骨損傷,或是因行進阻礙導致墜落的危機,凡事都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才去做,隊員間更應分工合作;真的無法揹下山的大型廢棄物,先選擇適當的地點遮蔽暫存,下山後再將垃圾所在地通報給相關單位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每一樣東西都要清除掉,應遵循LNT(Leave No Trace),亦即「無痕山林原則」,只帶走人為廢棄物,不帶走原屬山林的物品,如果實、花朵等,因為它們是生態繁衍所需,也可能是某種生物的食物來源。


敬山

從山裡撿出許多垃圾,並不會產生成就感,而是讓我們親身體會自己對於環境的影響力,進而對大地產生情感的連結;在入山以前,其實我們可以減少攜帶的物品,去除食物的包裝,隨時謹記無痕山林的守則,不帶走任何屬於山的一部分,只帶走自己的廢棄物。或許,終有那麼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刻意為之的淨山活動,因為心中有敬,山自然淨。

 

無痕山林七大準則
1.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含「做好登山計畫」、「衣物及裝備的考量」、「食物的準備」、「隊伍的組成及風險管理」。
2.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 盡量行走於步道或堅硬的地表上,並循前一位隊友的步徑行走,以免造成植被或地表更大的傷害;請使用現成的營地,不要傷害周圍的樹木,如需綑綁,先以軟布包覆。搭帳篷前,應避開重要動植物棲地、復育區等環境脆弱敏感區域。
3.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 帶出所有攜入的物品,切勿焚燒垃圾,這不但處理不了問題,還會傷害動植物,引發大火;如需排遺,請選擇偏僻、遠離營區、水源的地點,用小手鏟挖掘深約十五至二十公分的洞,結束後掩埋。
4.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 不帶走一顆石頭、一片落葉、一朵花,並隨時清理鞋子裡的泥土,因為裡頭可能夾帶種子。
5.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盡可能減少火的使用,以高效能器具煮食與照明,真要生火,也應避免讓火焰跟土地直接接觸。
6.尊重野生動植物 以望遠鏡、長鏡頭相機遠距觀察,倘若動物有所抗拒或驚嚇,請再離牠更遠些。不要追趕、捕抓野生動物,更不要為了照相而打擾牠們;如果野生動物正在行進間,請遠離牠們的行進路線,或等待牠們通過後再走。
7.考量其他的使用者 行進或宿營時,都盡可能不要影響或打擾到其他使用者,降低對他人的影響,也請避免太吵雜的戶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