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05期

【專題企畫】

靜山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人本自然,總是嚮往走進山林,渴望遠離城市喧囂。漫步在蒼翠的山徑之間,能洗滌身心,放鬆鎮日緊繃的神經,原本如影隨形的壓力,也將獲得釋放。當思緒沉澱,澄澈一如止水時,聽覺也將更加敏銳。

 

峰迴百囀的鳥語,沙沙作響的蟲鳴,風在樹梢流轉,細雨輕拍草身,雲霧湧動如潮……長歌與短調,律動與和聲。如果我們願意靜下心來,聽見的何止是生物的朝朝暮暮,更是彼此交織的生命之詩。

都會寧靜公園

 

臺灣是個多山的島嶼,造就了親山的便利性,各種類型的登山活動都非常盛行。每到假日,總能看見許多民眾,大手牽著小手,或著輕裝,或背行囊,有的山谷健行,有的溯溪探源。走進山巒疊翠,彷彿置身世外桃源。

 

人類踏訪的足跡,總不免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為了保育山林,許多地方都設置國家公園。在臺灣,共有九座國家公園。其中陽明山國家公園,緊鄰人口密集的都會區,每年皆有七百萬人次以上參訪,是民眾踏青休憩、涵養身心的好去處。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於臺北盆地北緣,以大屯火山群為主體,有諸多火山口、爆裂口、火口湖等特殊地形景觀,硫氣孔噴氣作響,熱泉不斷,煙霧在雨中升騰,隨著山嵐緩緩飄散,如夢似幻。

 

陽明山園區內,海拔高度從兩百公尺到一千一百公尺不等,因此植物種類非常多元。季節變化,也替陽明山帶來不同風情。新年剛過,乍暖還寒,山櫻、杜鵑花相繼登場,開出萬紫千紅的繽紛花海。晚春時,竹子湖整片純白的海芋、五彩斑斕的繡球花,更是民眾爭相目睹的「嬌」點。時序來到秋天,白芒花遍布山坡,楓紅點綴枝頭,帶來一種蕭瑟的美感。隆冬時節,茶花和梅花相繼怒放爭妍,讓專程賞花的民眾看得如癡如醉。強烈寒流來襲,更能偶見白雪紛飛的銀白世界。

 

不絕於途的人潮,讓陽明山熱鬧非凡,卻也帶來許多汙染。道路上汽、機車排放廢氣;遊客任意踐踏,破壞山林花木,垃圾汙染水源;親山步道裡,民眾大聲喧譁,或大肆播放音樂,甚至攜帶伴唱機,私設休息站唱歌。製造太多人造聲響,讓山林不再寧靜。

有鑑於此,有志之士開始倡導「寧靜革命」,透過現場教育、園區導覽、種子培訓等方式,希望把聲音還給大自然。在一番努力下,陽明山國家公園於去年六月,成功獲得「國際寧靜公園」組織(QPI)的認證,成為全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並以夢幻湖步道作為指標,規劃為「寂靜步道」。
 

寧靜公園

根據「國際寧靜公園」組織,寧靜地區可分為:
①野外寧靜公園②都會寧靜公園③寧靜步道④海洋寧靜公園⑤寧靜住宅及社區⑥寧靜旅社。
要達到認證指標,整體環境中至少三處音量不超過四十五分貝,突發音也約不超過六十分貝。

 

 

靜心聽聲音
 

夢幻湖步道位於七星山東南麓,全長一點五公里,從冷水坑停車場沿步道上行,大約一個小時內可走完全程,屬親民等級。在山勢和季風影響下,夢幻湖一帶天氣十分多變,時而藍天白雲,映照湖光山色,時而又雲霧煙雨,為景緻披上一層神祕面紗,如夢似幻。每當雨季或豪雨過後,就可以見到湖水瀅瀅,美不勝收。若是沒有人造聲響,夢幻湖周遭的環境音最低僅三十分貝,蛙鳴、蟲叫、鳥囀,齊聲合唱時,最高也只有六十分貝左右。

 

當您走進夢幻湖步道,邀請您先做個深呼吸,讓自己靜下來,纏繞心頭的千思萬緒,先按下心中的暫停鍵吧,只要感受自己的身心,都存在於這片森林裡。置身夢幻湖畔,不妨閉上眼睛,張開耳朵,聽聽看,除了自己的腳步聲、心跳聲之外,還有些什麼?

青蛙交響曲

清晨的夢幻湖,青蛙軍團所組成的交響曲,為美好的一天拉開序幕。您或許看不見眾蛙身影,卻能清楚聽見牠們齊聲歌唱。看不見,透過聽覺,也能實際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彼此的生命正透過聲音的傳遞而緊密連結。站在觀景露臺上,倚著欄杆凝神聆聽,我們將驚訝地發現,所謂的寧靜並非完全悄然無聲,反而充滿一片盎然生機。即使是蛙鳴,也有萬千種變化,絕不單調。

以臺北為名的「臺北樹蛙」,低沉發出「葛、葛、葛」的鳴叫聲,牠的聲音帶有一種慵懶的特質,長長的尾聲,具有催眠的效果。貢德氏赤蛙是蛙界的大聲公,叫聲神似狗吠「汪、汪、汪」。同樣洪聲的還有腹斑蛙,特點是鳴叫時會接連發出「登、登、登」,聽起來就像是鋼琴上的音階「Do-Me-So」,又被稱為「彈琴蛙」。


面天樹蛙趴在草叢裡,發出急促的「嗶、嗶、嗶」,研究人員更發現,牠們更會利用溝渠、地洞,來擴大自己的鳴叫聲,藉此吸引異性。若是聽見類似「達、達、達」的敲擊聲不斷逼近,可別以為是山中精怪,嚇得拔腿就跑,其實那是「布氏樹蛙」正在為求偶而熱烈獻唱。滿池蛙鳴,此起彼落,聲線相似,仔細聆聽,又各自精采。而這樣的聲音組合,只有在夢幻湖才聽得見。


鳥鳴山更幽

天光漸開,眾人沉浸在眾蛙合唱的歌聲時,卻被一陣「雞狗乖~雞狗乖」驚醒,那是圓滾滾的竹雞,成群在附近的樹叢下亂竄,看不見蹤影,聲音卻大得嚇人。還有小彎嘴發出「嘟、嘟、嘟」「古歸、古歸」,匆匆從天空掠過,一溜煙不知飛到哪去。

不一會兒,小水鴨也踏著清波,悠游到湖中央,牠們不常發出叫聲,屬於比較害羞的那一群。「喵~喵~」難道樹上有小貓?原來是紅嘴黑鵯,除了發出類似貓的聲音,有時又像嘲笑人似的「小氣鬼、小氣鬼」,牠們經常成群結隊在樹上追逐嬉戲,是一群調皮可愛的山林小夥伴。擁有華麗長尾的臺灣藍鵲從天而降,又快速升上高空,牠正在尋找青蛙的蹤跡,要帶回家給雛鳥當午餐。

蟬聲林愈靜

陽明山國家公園裡,有許多闊葉林和人造林,海拔高度正好是蟬科最好的棲息地,臺灣五十多種蟬,陽明山就有二十多種,各自有獨特的聲線。 騷蟬是最常見的蟬種,牠能根據棲息地改變保護色,隱身於自然環境,儘管看不見,但響徹雲霄的鳴叫聲:「羊~羊~羊~」絕對存在感十足。熊蟬聲音也不小,連續發出「下~下~下~」的聲音,傍晚時分齊聲鳴叫,有如魔音穿腦。


以陽明山為名的「陽明山暮蟬」,喜歡在幽暗中傳情,清晨四點天光未開,霧氣在湖面上浩浩起波時,就只有陽明山暮蟬在獨響。牠的鳴叫聲清脆如鈴,聽起來像蛙鳴,又像鳥叫,悅耳動人的旋律,令人印象深刻。陽光升起,暮聲漸歇,一直到黃昏才又開始鳴叫。在陰雨的日子,有時也可以聽見暮蟬鳴叫,呼喚彼此的聲音,在空谷裡徘徊震盪,讓整座山林更加幽靜。


喚醒傾聽的本能
 

大自然的樂章,在夢幻湖輪番演奏。因此,當您走進山林,請先放下音樂播放器,放下平日依賴的手機,放下一切人造物,也請放下浮動的心,遵守「寧靜公約」:一、不大聲喧譁、二、不用擴音喇叭、三、不沿途播放音樂、四、不踩踏苔蘚。公約,不是硬性規定,而是希望大家,一起靜下心來,張開耳朵,重新感受寧靜的美好。

 

專注傾聽,聽流動在森林樹梢的風,也聽越過石頭的蜿蜒溪流,當您融入在那浪濤起伏的聲波共振中,您將發現,原來「傾聽」是一種喚醒,也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融入自然。 聽見蟲鳴鳥叫,聽見山川水流,聽見萬物一體,同屬一個呼吸。此時,或許我們可以走出有限的自己,找到一個永恆的價值。也唯有我們願意共同保留、維護這樣環境,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同享這樣的寧靜,讓這樣豐沛的生命力,繼續「聲聲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