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期

【字裡行間】

明媚春光 奮發有為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
逍遙遊》

這篇〈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開宗明義詮釋了老莊的道家思想,即主張萬物各隨己性,不受外物所累,唯有消解有形的羈絆,才能超脫世俗、逍遙自在,到達至人的境界。

 

其中「大鵬鳥扶搖直上青天」的寓言故事,象徵大德之人的高遠境界,後世則多用來勉勵他人不要畏懼挑戰和困難,只要堅定心志努力向上,必然會有所成。於是千百年來,大鵬展翅高飛的精神和毅力,便成了「奮發」一詞的最佳形象。

 

從文字來看,「奮」是會意字,《說文解字》稱:「翬也,从奞在田上。」「翬」音ㄏㄨㄟ,原是具有五彩花紋的雉雞,此處則形容鳥類快速飛行的樣子。「奞」音ㄒㄩㄣˋ或ㄓㄨㄟˋ,是指鳥類張開翅膀飛起來。其實「奞」、「奮」二字的涵義類似,都是鳥類振翅飛翔,但「奮」又特指鳥類從田間飛起,何故?

 

原來當人類種植莊稼,無論是犂田時翻出泥土中的昆蟲,還是成熟的穀實、收成時掉下的穀物,都會引來成群的鳥類啄食,於是農家不免會驅趕牠們,而受到驚擾的鳥兒自然要用盡全力飛走,以免落入人類的手中。鳥類拚命振翅的模樣,令造字者印象深刻,所以特別加上了「田」,用來形容如此強大的動力,或許這就是大鵬鳥扶搖直上雲霄的真實寫照。

 

再看「發」,也是會意字,在甲骨文中有多種寫法,目前可歸納為兩大類:第一種是右方手持箭,將要搭上左方顫弦之弓,表示正拉弓射箭,因此是「放射」之意,即《說文解字》所說的「射發也」。第二種是手持長柄武器,上方則有相反的兩「止」(代表腳),一前一後,象徵不同的人向前奔走,意思是一群人起程,很可能是指軍隊出征。

 

其實,無論是第一種或第二種,皆有「開始」、「啟動」、「前進」之義,而引申有「興起」、「產生」、「顯現」等用法。兩種字形雖不同,但涵義幾近一致,到了春秋戰國的金文,兩種寫法似乎逐漸合而為一:首先是第一種寫法的右方手持箭,寫成「殳」(ㄕㄨ),這也是一種兵器;而第二種寫法上方的兩「止」,則寫成「癶」(ㄅㄛ)。於是一個嶄新的「發」便問世了。

 

如今「奮」、「發」的造字原理雖然鮮為人知,但那份激揚的鬥志仍時時鼓舞著我們要勇於面對挑戰,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