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期

【守護健康】

遠離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臺灣四十五至六十四歲的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二十罹患高血壓,六十五歲以上則約有一半,比例極高。

 

高血壓常常是無症狀的,有些人一開始則會頭暈或肩頸痠痛;就算是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高血壓也會慢性而長期地損害血管、器官,增加心臟負擔以及患病風險。 因此,我們應對高血壓有足夠的認識,並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將有助於避免相關的疾病與併發症。
 

高血壓的成因與分類

 

人的血壓會變動,短期內可能因為壓力大、睡眠不足、感冒等原因而導致血壓過高,當相關因素排除後,血壓就恢復正常了;若血壓值長期超過標準,就代表罹患了高血壓,必須接受治療。根據成因的不同,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

  • 原發性高血壓:找不到特定成因的高血壓,占大多數。目前醫學上認為和年齡漸長、血管硬化以及腎功能不佳相關。
     
  • 次發性高血壓:其他疾病造成的高血壓。只要查出造成血壓升高的特定疾病並予以治療,高血壓就能夠獲得改善,相關疾病包括了睡眠呼吸中止症、腎實質性高血壓、腎血管性高血壓、原發性皮質醛酮過多症、嗜鉻細胞瘤、主動脈縮窄症、甲狀腺及副甲狀腺疾病等。而年紀輕輕就有血壓偏高的情況,也可能屬於次發性高血壓,建議接受更詳細的檢查,找到真正的病因。

 

高血壓的診斷與量測

血壓值多高,才算高血壓呢?其實高血壓的標準,可能會因量測的地方而略有不同,臺灣心臟學會建議,在醫院的話,「收縮壓/舒張壓」大於「一百四十/九十」即為高血壓;在家的話,「一百三十五/八十五」以上就算高血壓了。這是因為人們在醫院時,常會感到緊張或是匆匆忙忙的,血壓容易偏高;所以醫師還是建議,以居家量測血壓的長期紀錄,作為重要的治療參考。


居家量測血壓

在家量測血壓應留意以下細節:量測前三十分鐘不要激烈運動,量測前五分鐘要靜坐休息,量測時使用大小適中的壓脈帶,血壓計與心臟的高度同高,每天盡量在固定時間量測等,方能減少干擾,量測出正確的血壓值。


建議高血壓病友,應在家中準備一部電子式血壓機,每天量測、記錄血壓值,藉以瞭解血壓的實際狀況及變化。

高血壓對身體的影響

長期血壓控制不良,最容易受到損害的器官及相關疾病如下:

  • 心臟及血管:心臟肥厚、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狹窄、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
     
  • 腎臟:尿蛋白過高、腎衰竭。
     
  • 腦部:腦血管狹窄、中風。 血壓愈高、時間愈長,對這些器官的傷害愈嚴重,必須早一步發現及用藥,好好地控制血壓。


高血壓急症

高血壓有其危險性,當血壓太高,收縮壓超過一百八十、舒張壓超過一百二十,就可能產生立即性的器官損傷,例如:心臟衰竭引發急性肺水腫、急性腎衰竭、出血性腦中風等;因此當血壓過高,又合併有喘、胸悶胸痛、頭痛等症狀,務必視為緊急情況,趕緊前往急診室就醫。

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若已罹患高血壓,藥物是最能有效降低血壓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鈣離子阻斷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血管收縮素轉化酵素抑制劑/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與「利尿劑」等四類。

 

醫師會依病友的個別情形,選擇適合的血壓藥及劑量,同時盡量避免出現副作用;而病友除了定期服藥外,仍應持續在家量測血壓,醫師會參考病友的血壓紀錄,判斷是否調整用藥。

 

有些人會問:「一朝吃藥,是否就要永遠吃藥?」服藥是為了控制血壓值,若只是因為特定原因,短期內血壓偏高,排除相關因素後,血壓就降了下來,那麼自然不需要長期用藥;若是因為血管硬化導致高血壓,隨著年紀愈大,血壓會愈來愈高,那麼請務必遵從醫囑,定期服藥。
 

  節制飲酒量   酒精1天不超過20克
  不抽菸   若有抽菸習慣,建議戒菸
  維持標準體重   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為22.5~25
  適度運動   有氧運動,建議每次40分鐘,1週3~4次
  飲食多纖少油少鈉   多吃蔬果,適量飲用低脂乳製品,
  避免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鹽1天2~4克為限

日常保健之道


高血壓病友需要控制血壓,也要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因此除了服藥外,平日也要落實以下事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如此一來,既能維持正常血壓,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而這其實也是適合每個人的日常保健之道,不僅有助於預防疾病,也過得更健康。

 

與高血壓和平共處


高血壓起初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建議大家,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及居家量測血壓;如果血壓確實偏高,也不必過度緊張,應配合醫囑吃藥控制、調整日常習慣,學習與高血壓和平共處,依然能擁有高品質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