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期

【樂活慢行】

凌風悠游兩潭行

在花蓮,有兩處名為「潭」的水域,由於風光旖旎,加上交通便利,每逢假日,總是遊客如織。然而雖稱作「潭」,但兩者屬性並不相同,近年則因鋪設連接兩潭的自行車道,拉近了彼此的關聯,成為適合騎車慢行的好去處。

這條連接七星潭和鯉魚潭的「兩潭自行車道」,全長約三十五點五公里,騎自行車單程走一趟,大約要花費三個半小時至四個小時。距離不算短,但全程路段大多平坦順暢,由北向南,先是沿著美麗的太平洋海岸線,再連接昔日的舊鐵道,然後轉進田園鄉野之間,一路上可以欣賞大海、山丘、平原等景觀。若能花上一整天悠閒自得地來回一趟,身心都能暢快淋漓。 當然,名為「兩潭」,南北兩端點的水域自是吸引旅人的焦點。且讓我們暫停一下腳步,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陶醉在那千姿百態的煙波水色中……

 

不是「潭」的七星潭
 

七星潭位於新城鄉,若依字義來說,「潭」應是深水池,因此許多湖泊以「潭」為名,例如:日月潭。不過許多慕「七星潭」之名而來的造訪者,可能直到現場才恍然大悟:原來它是一處弧形海灣,並非深水湖泊。

 

其實,根據史料記載,「七星潭」一名最早出現於清朝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八年)余寵所繪製的〈全臺前後山輿圖〉(目前收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大約在今日花蓮機場的位置,當年分布著一連串的低窪小潭,水量豐沛時會連綴成勺形長湖,有如天上的北斗七星,故名之。而現在名為「七星潭」的此處海灣,彼時則通稱「月牙灣」。西元一九三六年,日本人為了興建飛行場地而填實這些小潭,並將該地區的居民全數遷移至月牙灣一帶。由於這些居民習慣自稱為「七星潭人」,所以日後大家就將「月牙灣」也稱作「七星潭」了。

 

雖然今人對它的稱呼是一場美麗的誤會,不過對於來到此地的遊客而言,無論是「月牙灣」還是「七星潭」,都能彰顯出它迷人的風采:

每當黎明時刻,太陽從海面冉冉上升,隨著雲層的厚薄多寡與否,展現出各種斑斕璀璨的光芒,有時是紅豔如烈火的朝霞,有時是金碧輝煌的烈日,也有可能是低迴優柔的灰藍情調;不同的色彩情境,往往給人不同的視覺享受。每當夜幕低垂,若是無月的天空,眾星在天上閃閃發亮,不禁讓人幻想起遙遠宇宙的神祕傳說;若逢月亮升起,溫柔如許的光芒灑向海面,營造出靜謐而又祥和的氛圍,令人頓時滌淨心靈。

 

 

 

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鯉魚潭
 

相較於七星潭的開闊與多變,自行車道南端的鯉魚潭則是另一種風貌。位於壽豐鄉的鯉魚潭,乃是花蓮溪上游支流的一處堰塞湖,面積約一點零四平方公里,水源來自於地底湧泉,最深處可達十五公尺,終年清澈。

 

關於它的得名,可能與其東邊的鯉魚山有關,由於山形狀似鯉魚,因此湖與山同名。不過也有另一說法,原本生活於湖畔的太魯閣族人登上山頂後,見湖形貌似一條跳躍的鯉魚,故以此命名,而山則得名於湖。

 

其實,無論何者先以「鯉魚」為名,或許都是先民想像力的發揮,今人來到此地,在氤氳縹緲的湖光山色中,自有一番雅致的心情: 晴天時,湖水波光瀲灩,此時若搭乘岸邊船家的造型遊船,慢慢踏水至湖中央,看著光影游移在山與湖之間,有如欣賞一齣魔幻戲劇的演出;雨天時,和三五好友沿著湖岸繞行一圈,不覺有一種「山色空濛雨亦奇」的驚豔,鯉魚潭的優雅姿色,似乎也有了「西子」的美貌。

 

尤其值得一提的,暮春初夏時節正是當地螢火蟲的繁殖期,入夜後至晚上八點左右,點點螢光閃爍在鯉魚山側的湖岸邊,宛如置身童話夢境,大自然的綺麗魅力令人流連不已;而隆冬時刻,湖岸西北側「經國梅園」的梅花朵朵綻放,顯露「愈冷愈開花」的傲然氣節,在凜冽的季節裡特別振奮人心。

守護美好 留予後人說
 

七星潭是浪濤起伏的海灣,而鯉魚潭是波瀾不興的湖泊,一條自行車道,串連起彼此的風情,引人入勝。謹願每一個來到當地的遊人,都能尊重並愛護原有的環境,不取走一草一木一石,也不留下任何物品,讓美景保持原有的姿態,繼續訴說著它們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