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期

【專題企畫】

情緒 安然好自在

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武侯〈誡子〉

 

三國時代的諸葛武侯曾訓勉子孫:「唯有保持內心的安靜平和,最後才能達到高遠的境界。」一語道出內在修養的重要性,至今仍值得我們效法、學習,並且奉為人生目標。

 

然而,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我們的心湖總是被喜、怒、哀、樂等情緒擾動,激起水花或漣漪,該如何沉澱情緒,好好地靜下心來,便成為我們必須深入探索的重要生命課題。

 

親近經典 心平氣和
 

行天宮《列聖寶經合冊》是聖神仙佛留傳後世的智慧寶典,開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誠心恭誦、親筆抄寫經文,能引領我們福慧增長、心境平和。

志心皈命禮

志心皈命禮」是《列聖寶經合冊》中一句反覆出現的經文,時時提醒我們,應十分專注地以全體身心歸向信仰於聖神仙佛。

 

讀、抄經必須全神貫注,不過我們初學時,容易心浮氣躁、雜念叢生。此時不必心急,每天都試著將注意力集中在誦念、寫字上即可,相信內心會逐漸隨著音韻聲調的節奏,以及一筆一畫的書寫,平靜下來,真正達到心無雜念、專心致志的境界。

 

專注於讀經、抄經,能提升定力、磨鍊耐性,正是一種修心的功夫。而功夫的養成,需要正確的方法與時間的累積,日久功深,就能漸入佳境、得心應手,就像照顧植栽,平常不見枝葉生長,一段時日後,才發現已經枝繁葉茂、開花結果了。

 

心者,萬事之根本

《明聖經》云:「心者,萬事之根本。」教示世人,「心」即為一切事理的根本。心靈清淨安定了,相信生命中的許多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我們若能用心讀經、抄經,體會經文的深刻意涵,藉以修養心性,並且將經典中蘊含的道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相信會得到神明疼惜,讓運途愈來愈順遂,人生更加美善。

 

 

情緒平衡 養生保健
 

在行天宮精神醫學線上影片「慢性病與情緒健康」中,恩主公醫院精神科林立寧主任指出,近代醫學以「正向」(偏向快樂、滿足)、「負向」(偏向困擾、傷心)及「能量高」(情緒強度強烈)、「能量低」(情緒強度微弱)作為指標,形成情緒分類的四個向度。每個人都有正向及負向情緒,有時出現負向情緒也是正常反應,不宜一概否定。

 

林主任接著說明,「情緒健康」意味著情緒維持平衡,不僅有助於預防或改善慢性病,也是養生保健的基礎,建議大家可藉由以下幾個方式來促進情緒健康:
 

情緒的四個向度

  能量高 能量低
正向 興奮、喜悅 充實、平靜
負向 焦慮、躁動、驚嚇 憂鬱、厭煩、厭倦

增加人際互動

當我們和他人面對面相處時,能促進腦細胞之間的連結,而這種連結有助於穩定情緒。有些人個性內向,建議先建立自信心,再試著和他人適當地交流。

 

更廣義來說,社會參與也是一種人際互動,例如從事適合自己又能幫助社會向上提升的工作,心裡覺得踏實、有意義、有價值,就是一種真實、正向的社會關係;又如當志工為他人服務,對於情緒平穩與人際和諧也有極大的助益。

 

互動

廣泛涉獵新事物,多接觸各種訊息,腦部多接收不同的刺激,就有活化的效果,繼而找到符合自己興趣的領域,慢慢探索,優游其中;避免強迫自己,也不必假裝快樂,只要順其自然地學習覺得有趣的事物,就會感到滿足、愉悅。

 

建議大家可以參加「行天宮問心書院」的主題系列講座或社會大學課程,吸收新知,開拓眼界,相信一定會有滿滿的收穫。

 

瞭解及表達情緒

請誠實地探索內心,辨識出自己真正的情緒感受。過去將理性與感性視為對立的觀點,容易造成內心衝突;其實思考與情感是相輔相成的,當我們愈能瞭解自己的感性情緒,就愈能做出合理、符合現況的理性決定。

 

明白真實的感覺後,還要盡量清楚地表達出來。人的情緒,尤其是負向情緒,如果無法宣洩而壓抑下來,對身心是一種傷害。因此每個人都需要適當、安全的抒發管道,例如值得信賴的親友或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有信仰的人還能向神明傾訴,在表達的過程中,情緒得以重新整理、調節抒發,讓心靈回歸平衡。

 

精神愉快 夜夜好眠
 

在行天宮精神醫學線上影片「安心入睡不發愁-情緒與睡眠」中,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李信謙主任表示,根據「中文版雅典失眠量表」,失眠的評估包括「入睡時間」、「睡眠中斷」、「過早清醒」、「總睡眠時間」、「整體睡眠品質」、「白天的美好感」、「白天身心功能」與「白天嗜睡程度」等八項指標,其中的「美好感」即與心理狀態有關,精神保持愉快,方能夜夜好眠。

負面情緒與壓力

李主任接著告訴我們,情緒起伏與心理壓力會造成失眠,我們應該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太高興、太難過或心煩意亂時會睡不著。幸好人生大概不會每天都這麼高興或難過,偶爾心煩睡不著也還可以接受,不必太介意。

 

不過情緒與心理壓力的影響,有時比我們原本以為的還要深遠。如果我們問失眠的人為何睡不著,多半會說:「我不知道。」但其實通常是因為長年累積的負面情緒與心理壓力,造成身心的慢性變化。也有些人對壓力的反應是一種錯誤因應,雖然壓力來源已消失,但心理仍未真的卸下防備,就會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若生理的反應還在,就會演變成自律神經(身體應付壓力的系統)失調,讓人難以入眠。

 

愛、關懷和心理支持

李主任建議大家,養成快快樂樂上床的習慣,正向的意義是自己給的,睡前可以想一件今天特別得意或值得高興的事,或者和親人輕鬆地聊聊天,至少分享一件好事,然後笑著入睡。 平時可在心態上「覺察自己、接受自己、成為自己」,再配合靜坐、瑜伽或腹式呼吸等方式,調整、維持適當的呼吸節奏,以面對種種壓力;並且以愛、關懷和心理支持,陪伴親友、幫助他人,共同營造和諧融洽的日常環境,使心情變得開朗、放鬆,歡喜過生活。
 

由衷感恩 知足常樂
 

行天宮平安心語:「幸福是生活的狀態,更是感恩知足的心態。」心裡多一分感恩,生活就少了一分抱怨;多一分知足,也就多了一分喜悅。一顆感恩知足的心,就是一顆幸福的種子,蘊含著滿滿的正能量!

 

感恩,降低壓力

誠如前文所言,負面情緒和壓力會損害健康;而感恩則有助於「提升快樂」和「降低抑鬱及壓力」。當我們心存感激時,所有壓力的指標,例如:憤怒、焦慮、憂愁等,都會相對減少。關鍵是透過感恩建立一種正面心態,繼而產生正向情緒。愈感恩,情緒愈正向,身體就愈安康。

 

感恩,帶來幸福

生活不可能盡如人意,感恩過是一天,埋怨過也是一天!那麼,讓我們問問自己的心,希望讓什麼樣的情緒支配人生?是怨天尤人,還是感激珍惜?

 

臺灣的冬天及初春,常常又溼又冷,有些人習於抱怨天氣惡劣,藉以宣洩鬱悶,但這樣做不僅於事無補,還會帶來負面情緒。英國社會思想家約翰拉斯金說過一句話:「沒有壞天氣這回事,只有不同類型的好天氣。」無論是冷得發抖,還是熱得滿頭大汗,都不要讓天氣影響我們去做對的事-心懷感恩。感恩雖然無法使寒冬變暖,卻能將陽光帶進每一天。

 

美國「正向心理學中心」的靈魂人物馬丁沙利文博士指出:感恩是一種強大的正向心靈能量,能夠增進幸福感,而有高度幸福感的人往往都懂得感恩。

感恩不必仰賴特殊事件,不因順境或逆境而改變。它是一種主動的情緒介入-我們不可能被動地感恩,必須放慢生活的步調,好好感受這種正向情緒,從而建立一種內在的充實感。當我們早晨醒來,想想自己能呼吸、能思考、能行動、能愛-這是多麼寶貴的生之特權!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感恩,怎能不好好珍惜?

 

以感恩取代抱怨,讓感恩成為時時刻刻支持我們的力量,那麼在每一個今天,我們都能從看似平凡的日常,發現值得由衷感謝的好事,在生命花園中,見到萬紫千紅、豐盛繽紛!

 

總而言之,提升情緒管理的修為,做自己心靈的主人,保有內在的寧靜與平衡,自然能活得更加自在,真正擁有心平身安的美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