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期

【良言妙語】

父母送給孩子的最佳禮物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論語‧季氏》

人類是群體性的動物,除了要謀生,還需維持社會的運作,因此透過倫理秩序來建立和諧的架構。當我們養育下一代時,在提供物質所需、培養生存能力之餘,傳遞良好的品德更是重要的一環。

 

孟子曾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說明了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差別很細微,但那一丁點的差別正是人類擁有道德與倫常之心念;有些人不瞭解道德倫常的可貴,將其捨棄,唯有君子才知道它的重要性,而能傳承給世世代代的子孫。

 

由此可知,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並非是無憂無慮的生活或豐裕富足的物質,而是「品德」。唯有「品德」才是孩子一生受用的珍寶,小至家庭幸福、工作順利,大至社會祥和、國家平安,其根源皆發軔於此。不過,「品德」這份禮物的內涵是什麼?而父母又該怎麼送給孩子呢?且看看孔夫子是如何做的:

 

有一天,孔夫子的學生陳亢詢問孔夫子的兒子孔鯉:「老師對你有什麼特別的教誨嗎?」孔鯉回說:「並沒有。有次父親獨自站在庭院中,見到我走過去,便問:『研讀過《詩經》了嗎?』我表示沒有,父親說:『不研讀《詩經》就不懂得如何說話!』於是我退下,趕緊回去研習《詩經》。後來又一次父親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同樣經過他身旁,便再問:『學習過禮儀了嗎?』我仍表示沒有,父親說:『不學習禮儀就不懂得如何立身處世!』我趕快退下,回去學習禮儀。我只聽過父親教誨這兩件事。」

 

陳亢回去後,喜孜孜地對家人說:「我提出一個問題,卻得到了三種收穫-明瞭了研讀《詩經》的重要性與學習禮儀的必要性,又知道了君子不會獨厚自己的孩子,對於學生與兒子的教育都是一視同仁的。」

 

孔夫子認為,詩書與禮儀就是品德教育的根本。孔夫子將《詩經》作為經典的代表,因為其中的微言大義蘊涵了倫理道德,可以啟發世人至善至美的天性。行天宮寶經《關聖帝君明聖真經》便闡明閱讀經典的重要性:「『經』者,常也,所言無非人生日用常行道理,可以常傳萬古。」透過閱讀經典,我們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運用在日常生活裡,就會懂得說適當的話,應對進退合宜。

 

其次為「禮儀」,它是行為規範的養成基礎。「禮」本指敬神儀式中的法度,祭祀者依循著一定的儀態,向神明表達敬意,同時承諾本身的言行舉止必須符合倫常。這份發自內心的承諾,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一種無形的社會規範,可用來確定親疏遠近的關係、決斷猜疑與迷惑的事、區別彼此的差異性、明辨是非與善惡,以此維繫著人際之間應有的秩序,使社會能保持安定與和諧。

 

孔夫子訓勉孩子要學習詩書與禮儀,其意義就如同 關聖帝君傳世明訓的諦理:從「讀好書」開始做起,進一步能「說好話」、培育出「行好事」的良善行為,並成為「做好人」的仁德君子。

用心體悟
 

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開示:「道德對後代很重要,夫妻若正經、好品行,是好的種子,小孩就正直。

 

我們若希望下一代能德行端正、與人為善,就要樹立正確的身教,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養成知孝弟、守禮義的良好品行,而所學習的道德目標即是《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揭示的人道八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從小能以八德為做人的根本,培養出良好的品行,在人生的路途中自然能謹守正道,不會因外在的誘惑或偏邪就喪失了原本的良善。

 

身為父母者,將「品德」作為教育子女的良方,並以此為基礎,培養他們具備「三觀」:正直的人生觀、良善的價值觀與開闊的世界觀,不僅一生受用無窮,未來更能享有平安福慧的生活,這才是送給子女最美好富足的禮物。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