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期

【旅讀視界】

天文學家的宇宙視角

跟著好書去旅行,邀請專家職人引路,
為我們拓展多元視野,看見世界的豐美。

仰望天空,是所有人共通的生活經驗,日、月、星辰、雲彩等自然現象,讓人忍不住發出讚歎,許多早期文明如希臘、印度、埃及、中國等,已對天空進行了系統性的觀察。

 

時至今日,對天空的觀察發展為「天文學」,這是一門使用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取得影像和資料,並運用數學、物理、化學、電腦模擬等,予以描述、分析、解釋,研究宇宙天體(如星系、恆星等)和天文現象(如超新星爆炸、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的自然科學。

 

對天文學有所貢獻的人,以及研究天文學的科學家,一般統稱為「天文學家」,例如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等,為世人揭開了宇宙的壯闊與奧妙。
 

小小地球,在浩瀚宇宙裡

尼爾.德葛拉司.泰森是美國當代的天文學家,擔任海頓天文館館長一職,致力於推廣科普知識。

 

泰森的《宇宙必修課》一書,描述宇宙誕生於將近一百四十億年前,當時所有空間、物質和能量,都擠在不到英文句點一兆分之一的體積裡,而且極為熾熱;接下來的十億年間,宇宙持續膨脹與降溫,其內的物質逐漸聚合為眾多星系;又過了九十億年,太陽與地球才登上宇宙的舞臺:「在一個平凡的宇宙角落(室女座超星系團的邊緣),一個平凡星系(銀河系)內的平凡區域(獵戶臂)上,一顆毫不起眼,名為太陽的恆星誕生了……我們稱為地球的這顆行星,也在太陽周圍一個冷熱適中的區域裡形成了。

 

根據「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的資訊,銀河系是宇宙兩千億至兩兆個星系的其中一個星系,太陽是銀河系一千億至四千億顆恆星的其中一顆恆星,而我們居住的地球,只是太陽的一顆行星,於浩瀚宇宙中顯得極為渺小。

從宇宙的角度看待地球

在另一部著作《宇宙教我們的人生課》中,泰森認為,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不僅是科學研究,也打開了嶄新的人文視野:「這個新的視野不在我們的東西南北,甚至超越了羅盤的範圍,需要我們離開地球表面,以一個不受疆界所限制的視角來觀察地球和所有人類。這種轉變被稱為『概觀效應』(overview effect),通常只有繞行地球的太空人才能體驗到……讓我們放慢腳步,開啟心智,從宇宙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體驗生活。

 

面對世事的紛紛擾擾,我們若能拓展思維尺度,透過「宇宙視角」重新檢視人類與宇宙、社會與個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能夠破除偏見、跳脫對立、接納多元,變得更加謙卑、同理與包容,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提升自我的眼界與生命境界,也能使衝突消弭於無形,為世界增添和諧與幸福。

│太│空│望│遠│鏡│


太空望遠鏡,顧名思義,就是位於外太空的天文望遠鏡,能夠不受地球大氣層與人工光源的影響,獲得高解析度的影像與精確資料,按照觀測的電磁波譜頻率,分為伽瑪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等不同類型。

 

天文史上最著名的太空望遠鏡─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屬於觀測可見光的光學太空望遠鏡,口徑二點四公尺,於西元一九九○年發射升空,運行於地球軌道,取得許多珍貴的太空光學影像,對於天體研究帶來極大助益,其命名則來自美國天文學家愛德溫‧哈伯(Edwin Powell Hubble),他對於宇宙膨脹提出有力證據,被天文學界尊稱為星系天文學之父。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