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期

【身在心在】

心窗明 眼睛亮

世界並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

            ―法國雕塑家 奧古斯特‧羅丹
 

文章裡最精巧、切題的關鍵字,稱「文眼」,而人的精神所在,也是雙眼,有些人乍看並不明豔,但眼睛「會說話」,所以就顯得靈動、有神,吸引他人目光。今天一起打開這扇「靈魂之窗」,看看生命的風景吧!

 

眼睛的小祕密
 

眼,又稱眼睛、目,閩南語稱「目睭」,而「瞳」或「眸」則指眼珠。眼睛是視覺器官,就像一部精密的照相機,光線透過物體折射後進入眼睛,經過角膜、瞳孔後,抵達水晶體,於視網膜聚焦,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再將光線轉換為電子脈衝,隨著視神經傳遞至大腦,由大腦處理訊號,建立影像。

 

眼睛的外形由眼瞼、眼窩、眼球、眼肌和淚器組成。眼睛的面積雖然小,卻能表達許多情緒,傷感時會流淚、緊張時會拚命眨眼、感到無趣時會目光呆滯,而開心時笑得眉眼彎彎;就連瞳孔也會洩漏祕密,我們能掌握臉部表情,卻無法控制瞳孔的大小,看到不喜歡的人、事、物,瞳孔自會收縮,開心則反之。

眼與「神」
 

一直以來,眼睛都被認為具有智慧和全知的意義。古埃及神話中,奧西里斯神和女神伊西斯的兒子「荷魯斯」,形象為鷹頭人身,祂在戰鬥中被奪去右眼,此眼後來重生,並助祂獲勝,因此荷魯斯之眼也被視為復活、力量的象徵;太陽神拉(Ra)用眼睛看顧世界,但眼睛被盜後力量削弱,荷魯斯便用自己的眼相助,兩者力量合而為一,此後荷魯斯之眼又多了洞察力、實現目標的能力,無所不見。

 

華人文化認為,目有「重瞳」(一目雙瞳)者是天生聖人,如虞舜、重耳,而蒼頡夫子有「四目」,看得更加清楚了;此外斗姥元君、王恩主等聖神皆有三隻眼,能辨善惡、觀天下事。大家不妨仔細觀察,神明寶像常是低頭、眼睛半閉,更像是在看自己,這也是為了提醒我們要常觀己過,懷抱著謙虛之心。

 

用心看世界
 

人長著眼睛,但有時會「視而不見」,這是因為心不在焉,才會選擇性地忽略眼前的訊息。美學大師漢寶德說過:「凝視是美感的初階。」凝視即聚焦,要專注地用「心」看;別總是急匆匆地走馬看花,偶爾放慢腳步,欣賞生活周遭的花草、屋舍、巷弄、商店、行人或家人的眼神……「留心」才會產生意義,以及精神上的愉悅。

 

還有種情況是「一葉障目」,人難免會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而導致「見樹不見林」,我們平日待人處事,應捐棄成見,全面、客觀地去看待,並冷靜思考。人生是一段歷練的過程,就應放開心胸、廣納建言,並開拓眼界,用從容的心態去欣賞沿路的風景;人世間縱然有萬象,看多了、讀懂了,莫說一葉,即便漫天飛花迷人眼,我們也將心思澄明,目光炯炯。

眼見不一定為真
 
  • 視覺錯覺
    透過幾何排列、視覺成像規律等手段,製作有「視覺欺騙」成分的圖像欺騙眼睛,引起視覺上的錯覺,如同變魔術一般,如「鴨兔錯覺」、「赫曼方格」。
     
  • 視覺暫留
    當視網膜形成影像時,大腦隨即產生視覺,即使光停止了作用,視覺依然會保持一段時間。所以倘若連拍十張照片,快速翻頁,會覺得照片裡的人在動,這也是動畫的原理。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