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期

【專題企畫】

夫賢妻慧闔家樂

夫妻間要相互包容協調,腳步才能一致。
           
-行天宮平安心語

 

夫妻是家庭生活的核心,若相處和樂,就能營造出愉快的家庭氣氛,子女在愛與關懷的家庭中成長,人格就能發展健全。而美滿和諧的夫妻關係,需要兩人自我惕勵,以善言善行相扶持。

 

誠如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開示:「人道的根源在五倫。」五倫是維繫人際之間和諧相處的生活準則,其中又以「夫婦倫」為所有倫理關係的起點。從夫妻倆透過婚姻建立家庭、養育子女開始,逐漸延伸出親子、手足等關係,並透過兩人同心協力經營家庭的經濟與生活,再發展出其他的人際網絡。所以夫婦倫可說是人倫的根本,唯有根本穩固,家和萬事興,社會才能平安。

 

在行天宮寶經《岳武穆王敦倫真經》提到:「夫唱婦隨,為人之大節。」說明了夫妻之間能和睦相處,便是做人的重要原則。又說:「婦賢夫教,則家室和平。」也就是說,若是妻子善良而有品行,丈夫對於家務、子女指導有方,那麼家庭當然會和諧平安,夫妻相互成就美好的德行。

感念珍惜 為愛相隨

妻子屢牽衣,出門投禍機。

寧知白日照,猶得虎符歸。
   
-宋.范仲淹〈出守桐廬道中十絕.其三〉

 

在古代,婚姻大多經由媒妁之言而結合,現代則多為自由戀愛的結晶。其實無論是何種方式,夫妻雙方只要「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符合正道,並且能相互溝通,哪怕是個性、興趣有差別,也能相處融洽、攜手同行。

 

北宋的范仲淹是一代名臣,在政治、軍事、文學上都成就非凡。但他幼時喪父,又因母親二嫁而改姓換名為朱說(ㄩㄝˋ);成年後得知身世,便拜別母親,前往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刻苦讀書;最終考取進士,於是迎回母親奉養,認祖歸宗,改回原本姓名。范仲淹的成長歲月坎坷艱辛,也因此直到三十四歲才迎娶李氏,這在當時是非常晚婚的狀況了。

 

不過,結婚時范仲淹雖已當官,卻仍輾轉於各地任職,李氏隨之遷徙四處,操持家務、相夫教子,成為范仲淹背後最穩定的支柱。

 

辛苦多年之後,范仲淹終於熬出頭,在三十九歲時至朝廷任官,看來似乎就要平步青雲了。只是他個性耿介,經常糾舉朝中不合體制規範的事,甚至連皇帝不合禮法的作為,也會上書直言,於是數度遭貶。作為范仲淹的賢內助,李氏深知丈夫的正直,不會向權勢低頭,她總是默默支持他,未曾埋怨;可是丈夫的貶官外放,卻也讓她擔驚受怕,不僅為范仲淹的安危而憂慮,也為一家大小的生計而苦惱。

 

明道二年(西元一○三三年)冬,宋仁宗欲廢后,身為御史的范仲淹認為皇后沒有大過錯,便上書反對,仁宗起先不予理會。未料范仲淹仍要進諫,就連繫了其他諫官要面聖。這時妻子李氏拉著丈夫的衣服,屢屢求他不要去,以免惹禍上身,然而范仲淹覺得這是御史職責所在,還是義無反顧地上朝去了。結果范仲淹觸怒龍顏,當然就是被貶外放。

 

在赴任途中,范仲淹帶著李氏一路舟車勞頓。范仲淹的個性雖剛正不阿,但見到妻子為他愁煩,不免內疚、難過。其實范仲淹非常感激妻子的勸阻和關愛,但他認為自己必須守住公理,不能不發出諍言。於是范仲淹安慰李氏:我所做的事對得起天地良心,雖然貶謫了,但拿到了擔任地方首長的「虎符」,一樣可以為百姓謀求安和樂利的生活。

 

短短數句,看似輕鬆淡然,但盡顯夫妻倆的深厚情誼:李氏不捨丈夫為正義受挫,而范仲淹不忍妻子為他受累。兩人同甘共苦、相互扶持之情溢於言辭之間。李氏的疼惜、范仲淹的愧歉,為世間留下了夫妻間真摯動人的一幕。

 

范仲淹和李氏,一個是頂天立地的丈夫、一個是柔韌賢慧的妻子,他們不僅相濡以沫,更共同守住人倫正道。因此兩人生育的孩子,在父母身教、言教之下,也是正直賢能的有為之士:長子范純佑,年少時即勤讀詩書,後來隨父親駐防邊塞,英勇善戰;次子范純仁,為官之道如同其父,雖遭貶逐,始終擇善固執,並且將大多數的俸祿用來濟助窮困的親族,以儉樸廉潔自勵;三子范純禮,施政寬厚仁愛,但堅守原則,不忮不求。有子如此傑出,實在是父母良好的家風所使然啊

包容體諒 為愛奉獻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宋.王應麟《三字經》(節錄)

 

在唐宋八大家中,蘇氏父子即占其三,實在是冠絕古今。不過他們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不得不推崇蘇洵背後的賢內助-程氏。若無她對丈夫的支持、對兒子的教導,恐怕就無「一門三傑」的橫空出世了。

 

在前文《三字經》中所提到的「蘇老泉」就是蘇洵,老泉是他的號。然而為何說蘇洵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讀書呢?

 

蘇洵其實是個早慧的人,但聰明反被聰明誤,雖從小就被父親送去讀書,卻無心向學,反而喜歡四處遊歷。家境不算寬裕,也還算衣食無虞,尤其蘇洵上有二兄認真勤學,作為么弟的他便渾渾噩噩,不想為生活操煩。

 

如此到了十八歲的適婚年齡,蘇洵奉父母之命迎娶了鄰家女程氏,兩人年齡相同,新婚燕爾,倒也和樂融融,不久就生下長女,只可惜未滿一歲而夭亡。這時蘇洵才初嘗生命的無常,開始思考他的未來。

 

不過,定性不足的蘇洵仍然未能大澈大悟,每每依恃自己聰明就「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讀書並不認真。程氏看在眼裡,實在乾著急,但她相信丈夫並不是駑鈍之輩,需要命運的磨鍊,才能大器晚成。

 

的確,程氏是個懂丈夫的妻子,她的愛是一份包容,更是一份堅定的支持。接下來幾年,蘇洵的母親過世,應考鄉試也落第,接連的打擊,讓蘇洵痛定思痛。在二十七歲時,他終於下定決心,從頭再深究詩書經傳,此後十多年,幾乎每日都端坐在書房中學習,並且也開始教導蘇軾、蘇轍二幼子讀書。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幡然悔悟的蘇洵,終於「還給」妻子一個好丈夫。

 

蛻變後的蘇洵,果然有了驚人的表現,不僅學識精進,寫起文章來更是立論有據、洋洋灑灑,往往下筆就數千字,令人讀來擲地有聲、鏗鏘有力。另一方面,由於程氏出身書香門第,比起丈夫蘇洵亦不遑多讓,因此夫妻倆聯手教導蘇軾、蘇轍兄弟,造就了他們年紀輕輕便擁有豐富的學識,實在羨煞許多人。

 

有趣的是,聰慧的蘇軾,在個性上也有些父親的影子,即容易自滿。有天,蘇軾在自己房間貼上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母親程氏看到了便說:「你的父母至今仍覺得學海無涯,一生都學不完。你才十幾歲,就覺得自己讀通了所有的知識嗎?」一記當頭棒喝,敲醒了蘇軾,他知道自己不足,於是將對聯改成:「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後世均佩服三蘇的才華出眾,殊不知,若無像程氏這般的賢妻良母,在包容、支持之餘,還能激發他們日益精進,恐怕父子三人最終也只是泛泛之輩,難以成就一番事業。

和合相待 休戚與共
 

古代是父系社會,夫唱婦隨,妻子多半以丈夫為重,努力操持家務,成就丈夫成為人中龍鳳。因此范仲淹、蘇洵的妻子雖德才兼備,卻無法為自己開創一片天地,實在可惜。幸而她們也遇到了疼惜、愛護妻子的好丈夫,共同圓滿一份好姻緣,同時培育出傑出的下一代,為人間流傳一番佳話。

 

隨著教育的普及與男女平等觀念的落實,近代許多女性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表現,譬如:創立專業護理學校的南丁格爾、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居禮夫人、克服身障限制的作家-海倫.凱勒……她們的成就不僅令世人敬佩,更是女性能力不遜於男性的明證。

 

因此,現代社會不再固守於「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觀念,而是相互合作、同心協力經營家庭。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兩人要以感情為基礎,彼此攜手同行,上以孝敬尊長、下以教養子女,若是遭逢困境,更需患難與共、互相扶持,這正是生命旅途中最動人的情緣。

 

試想:在茫茫人海之中,兩個原本不認識的人能相知相愛,進一步許下承諾,並結為連理,這是何等不容易的事啊!然而兩人各自成長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彼此的價值觀或人生觀不盡相同,所以在婚姻之中,要如何接納不同的家庭背景、包容不同的生活習慣、協調不同的價值觀念,這是夫妻雙方必須共同努力的課題。

 

如果夫妻能尊重彼此的個性差異及原生家庭,並共同承擔對家人的照顧、子女的教養、家務的安排……相互體諒及包容,主動為對方多做一些,成為支持對方的穩定力量,那麼自然可以經營出和諧圓滿的婚姻生活。孩子在父母身教的耳濡目染之下成長,自然也會具備端正良好的品格,而這就是代代相傳的美善家風。

 

在此,謹期許每一對夫妻都可以和合相待、休戚與共,共創幸福的家庭和美滿的人生。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