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期

【專題企畫】

兩情若是長久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唐.白居易〈長恨歌〉

 

在人生路上,愛情是一道難解的題,而在傳說、神話、文學與歌曲裡,愛情是永恆的母題,無論結局是否如人意,愛的美好與情的堅貞,總讓人不斷傳唱與謳歌。

問世間情為何物
 

〈愛像什麼〉唱道:「愛像什麼?愛像說話的眼睛。」〈戀曲一九八○〉:「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而〈戀愛症候群〉:「愛情終究是握不住的雲……在我落寞的歲月裡,你的溫柔解脫我的孤寂,帶給我深深的狂喜。」聽完仍不明白何謂「愛」,因為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對愛情的詮釋。

 

曹菁《愛情信仰論》指出愛情是「愛情情感」加上「愛情關係」,維基百科說愛情是強烈依附和愛的感覺的發展,如跌倒不可控制。西元一九八六年,心理學家史登堡發表知名的「愛情三因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愛情是由「親密」、「激情」與「承諾」組成;若三者兼具,便是「圓熟之愛」,有些情侶缺乏承諾,是「浪漫之愛」,而老夫老妻可能只有親密與承諾,為「知己之愛」。

 

從科學的角度看,戀愛時大腦被苯氨基丙酸、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刺激,才充滿能量;但也可能因此減少血清素,導致想念與愛的煩惱。所謂「男女大不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真的不一樣,女生腦中負責短期記憶的「海馬迴」比男生大,所以「什麼都記得」,而男生的「杏仁體」大於女生,較積極與衝動;常說女生來自金星、男生來自火星,思維和行動不同,難怪「相愛容易相處難」。

 

愛情沒有標準定義,或許我們可以從動人的篇章裡,找到某些蛛絲馬跡吧!
 

《詩》無邪 《辭》有情
 

第一首情詩是誰寫的?一般以大禹時期的〈涂山氏之歌〉為濫觴,這首情歌只有四個字:「候人兮猗。」猗,音ㄧ,讚歎詞,同「啊」,整句翻譯成白話,亦即「等你啊」。相傳大禹治水,偶遇涂山氏女子,女子愛上他,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女子只能派侍女去等待,並反覆唱著這四個字。但大禹時還未有文字信史,應是後人口耳相傳之作。

 

《詩經》則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又名《詩》。《詩經.毛詩序》云:「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衷而形於言……」內心對外界事物有了真情實感,而後以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詩是表述方式之一,《詩經》中就有不少情詩。

 

〈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把想念一個人,以致夜裡翻來覆去、睡不著的心情寫活了;〈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男子愛上了採葛女,心理時間因而變慢,一天不見,好像過了三年那麼久,而〈山有扶蘇〉就更有意思了,女子說:「山有扶蘇,隰(音ㄒㄧˊ)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裡有茂盛的扶蘇,池裡有美麗的荷花,奇怪的是不見良人,只遇到你這狂徒。其實來者就是她的戀人,「狂徒」不過是情人的嬌嗔之語。

 

西漢時劉向集結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命名為《楚辭》,其吸收了南方文學的精華,融合傳說、神話等元素,風格較激越奔放;管理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相互吶喊、追尋、喃喃自語,不時上演愛情小劇場,可說是書中最有趣的篇目。屈原因仕途不得意,常自述佩戴香草,或將不欣賞自己的君王,比喻為求之不得的美人,「香草美人」形成重要的文學傳統,影響了後世關於相思或負心等詩文。

吟詠真情
 

先秦以後,漢樂府〈上邪〉表達直率的愛意,女子指天誓日:「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冬雷、夏雪等事,發生機率太低,女子以此向上蒼表明決心。而〈陌上桑〉則以美貌採桑女「羅敷」為主角,她以智慧拒絕太守的追求,詩中「使君有婦」、「羅敷有夫」之語,更道盡夫婦的恩與義。

 

大唐是個瑰麗的時代,唐詩亦燦爛勃發,而其中最會寫情詩者莫過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戀人相見不易,有外在因素,也有心理折磨,難上加難,而詩中以「絲」比喻情思,唯一能做的只是像蠟燭般流淚,將情感具體化;其另一名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傳犀牛角兩端相通,可感靈異,比喻無須言語,也能情意相投。即便身體受了限制,依然能心心相印。

 

詩發展至宋朝,多以說理為主,文人改以新文體-「詞」抒情,風格更加婉約。王國維《人間詞話》曾提「人生三境界」,若移作愛情之用,亦無不可。
 

愛情三境界
 

第一階段: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暗戀之初,也許會遭遇不少困難,難免有「望而不見」的茫然。

 

第二階段: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既然已有了心儀的對象,就應拿出真心和誠意,即便發展不如己意,我們也不要有悔、生恨,只要盡力去愛,但不執著、不自傷亦不傷人。

 

第三階段: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愛情的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與其苦苦追尋幻夢,希望別人來填補生命中的空缺,不妨回首,跟自己談一場美麗的戀愛,學會自我尊重、陪伴與疼惜。唯有先讓自身成為「對的人」,才有更大的機會遇到「對的伴侶」。

美麗的愛情故事
 

詩詞直紓胸臆,而元、明以後出現的劇曲和小說,則以「故事」為主要結構,如《拜月亭》、《倩女離魂》、《牆頭馬上》、《西廂記》、《琵琶記》……

 

神魂顛倒

元朝鄭光祖作《倩女離魂》,張倩女與王文舉指腹為婚,但張家不認,文舉只好先行赴考;倩女卻追了上來,兩人如夫妻般生活。幾年後,文舉回張家正式提親,誰知屋裡也躺著一個倩女,原來她當年太傷心,魂魄隨之而去,如今返魂,與身體合一。「離魂型」故事散見各朝,多半強調愛情的自主性,其實女孩不見得是「太愛對方」的「戀愛腦」,而是同樣捨不下親情,才有了身心撕裂、分離之感。

 

為愛重生

明朝《牡丹亭》,描寫富家千金杜麗娘遊自家花園,被美景所感,又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相愛,醒來後傷情而逝,最後因柳夢梅到來而復生。麗娘遊園的唱詞美到極致:「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她跨進園子,看見滿院花開,聯想到自己青春正好,無奈被深鎖重樓;有時我們愛著一個人,其實是對自己的眷戀,因為年輕美好,於是渴望被看見、被欣賞。劇作家湯顯祖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是該劇的核心,但他推崇的並不只是愛情,而是人的至情、至真。

 

還報前緣

曹雪芹的《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感情,以及賈府的興衰為經緯,交織出「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的巨著,為清代章回小說的巔峰。林黛玉原為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因受神瑛侍者灌溉之恩,而下凡以淚水還報;「三生石」常被解讀為「三世姻緣」,不過據歐麗娟教授言,此典來自《甘譯謠》,說的是一對好朋友的故事,因此寶黛更趨近於知己之情。「前緣」與「報恩」則為「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儒家思想體現,是善的循環,所以兩人今生「似曾相識」,一見投緣。

 

情感昇華

除了文人之筆,民間傳說亦充滿生命力,如梁祝、白蛇傳、牛郎織女、孟姜女等。其中最耳熟能詳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英臺女扮男裝,與山伯同窗三載,情誼深厚,卻被許嫁給馬文才;最後山伯和英臺衝破人世藩籬,化為彩蝶雙飛,象徵情感昇華。梁祝的感情,可貴在沒有雜質,唯多年相知,也敬重對方的人品與才華。一九六三年的同名黃梅調電影,梁祝於樓臺相會、相別,山伯悲痛欲絕,而英臺忍悲開導:「梁門唯有你單丁子,白髮娘親指望誰……梁兄切莫太傷神,珍重年輕有用身,放下婚姻談友愛,何時你再上我家門。」她為愛情努力過,卻也能不侷限於此,心中仍存孝道和友誼,勾勒出極其成熟、理性的女性形象。
 

人生若只如初見
 

文學中的愛戀形象,是文人將情事形象化、誇飾或美化,營造出夢幻的美感。咀嚼作品之美的同時,也莫忘背後的「提點」。

 

比如,若明知是單相思,要像涂山氏之女那樣苦等嗎?倘若是家人不贊同的戀愛關係,我們要學倩女昏死過去?聽從父母安排?還是耐心溝通,盡最大的努力呢?倘若相愛一場卻有緣無分,想想席慕蓉的〈渡口〉: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從此生根

浮雲白日

山川莊嚴溫柔

 

但願每段相思相戀,都是「善緣的聚合」,好好感謝對方的付出,相互扶持,一同成長。如果步入婚姻,便以納蘭性德之語「人生若只如初見」,祝福天下有情人,永保「愛的初心」;即便生活充滿了柴米油鹽的壓力,也別忘了最初的光景-因對方感到喜悅,並珍惜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