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期

【聖心鐫詠】

行天宮三宮楹聯巡禮(卅九)

三教本同源,說仁義,講道德,稱慈悲,化昭天地;

聖功原一體,仰尼山,誦圅谷,傳鷲嶺,儀冠古今。

【語譯】 

三教教法同源於人的本心善性,儒家闡說仁義,道教講究契合大道的德性,佛門稱揚慈悲,啟迪人心向善的教化昭彰顯著,長存於天地間;


三聖的聖功原就融通為一體,因此歷代無數世人景仰孔夫子行仁義、遵倫常的學說,誦持太上老君致虛極、守靜篤的經典,傳揚釋迦牟尼佛修十善、斷煩惱的智慧,三教教主的威儀德業冠絕古今,是人人立身處世的最佳典範!

 

【註釋】 


一 化昭:「聖化昭布」的略寫,此處讚譽三聖對人心的教化昭彰顯著。

二 聖功:聖王哲人的功業。三國魏王弼注《周易‧蒙卦》:「夫明莫若聖,昧莫若蒙。蒙以養正,乃聖功也。」

三 一體:相互融通,猶如整體。元代王充耘《四書經疑貫通》卷四:「舜使禹疏九河,稷降播種,益烈山澤。三人者,皆同功一體之人也。」

四 尼山:山名,又稱尼丘,為孔夫子出生、傳道的地方,在山東省曲阜縣東南。明代歸有光〈重修闕里廟記〉:「唯先聖生於尼山,講學於泗上。」

五 圅谷:「圅」同「函」,關名,在河南靈寶縣西南。相傳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時,寫下了《道德經》。元代郭鈺〈同李主敬賦周煉師漁樵耕牧詩四章〉:「自駕青牛度圅谷。」

六 鷲嶺:即靈鷲山,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釋迦牟尼佛曾於此講《法華經》。南宋《錦繡萬花谷》:「鷲嶺,耆闍窟山中,山形如鷲,佛常居此中,故號鷲嶺。(出《法華經》)」

七 儀:表率、典範。

【賞析】 


本楹聯書法為楷體兼用隸書,故字體細厚不一,兼具圓潤與骨力,樸拙有古意。

 

上、下聯首句分嵌「三」、「聖」,頌揚行天宮北投分宮敬奉之「孔夫子」、「太上老君」與「釋迦牟尼佛」三聖。

 

本聯對仗完備有變化,如首句「三教本同源」、「聖功原一體」應為「三教」對「一體」、「同源」對「聖功」,為了符合平仄而使用蹉對來錯綜文句。此外,更巧用借代修辭,上聯分別以「仁義」、「道德」、「慈悲」代指儒、道、釋,頌揚三教長久以來,教化無數的百姓眾生;而下聯則以「尼山」、「圅谷」、「鷲嶺」借代孔夫子、太上老君與釋迦牟尼佛,讚歎三教教主降世為人時,宏法傳教的時間、地點雖有限,但因道德行儀崇高,所以即使歷經古今迭代、物換星移,依然能激勵、感化人心斷惡修善,讓三教正法開枝散葉,廣傳天下。

 

此聯意旨,即行天宮寶經《玉皇上帝洪慈救劫寶經》所開示:「古來三教,皆由仁德立功。」仁德之心,是三教共同的本源。我們若能發揮仁心,落實《救劫經》「始必本於倫常,同求於始;終專贊其化育,共勉於終」的法門,言行舉止自能俯仰無愧,還有機會修證天爵善果,享有身心平安、福壽綿綿的美好德報。

楹聯撰書者介紹

高拜石(1901~1969) 字嬾雲、般若,號古春風樓主,晚號芝翁,福建福州人。曾求學於篆刻、書法名家朱敬亭、黃藹農、吳昌碩等人;少有文名,歷任北京《心聲晚報》、福建《國民日報》、《中央日報》主筆,後於公職服務,擔任臺灣省政府新聞處主任祕書、臺灣通訊社社長。雅好書法、金石,與友人馬紹文等組成八儔書會、東冶藝集,造詣殊深、倍受推崇。專擅鐘鼎文、篆書與漢隸,有《古春風樓記十年》、《南湖憶錄》、《高拜石說詩:光宣詩壇點將錄斠註》等書傳世。

楹聯小百科 萬物

「排比修辭」,是運用結構相似的句法,將三個以上相似或相同的意涵、現象並列,以增加節奏、強化語氣。如本聯上聯「說仁義,講道德,稱慈悲」,說、講、稱皆是「言說」,呼應「同源」,贊揚仁義、道德、慈悲雖然說法不同而根本相同,都是化民向善的心法;而下聯的「仰尼山,誦圅谷,傳鷲嶺」,以仰、誦、傳三種不同的動作層次,搭配借代三教教主的地名,強調三聖「一體」,頌歎人人若能景仰學習三聖的德行,誦讀三教經典、傳法助人,即能涵養仁慈寬厚的氣度儀態,樹立豐碩的聖功德業!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