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善性根焉 孝弟衷焉 55 台灣牧童的歷史影像 「台灣牛」─有役用水牛和黃牛,自十六世紀,先後為 漢民族及荷蘭人引進,在台灣的開拓史上,就扮演著具有重 大意義的歷史角色,也是地主、農民眼中很珍貴的一項資 產。每一隻牛都有身分證明,甚至還附有特徵圖以為管理。 為了妥善照料牛隻,地主多半會僱用童工來幫忙照顧。 牧童除了要負責餵食、天氣炎熱時帶牛隻去泡水降溫, 也要學會使用牛隻的各種配件,如:「牛嘴籠」(就是牛口 罩,避免牛隻在耕種時亂吃作物)、「牛索」、「牛鼻環」 (用來牽制牛隻的配件)、「牛軛」(木製,馱在牛頸上以 便耕駕)、「牛鈴」(通常為銅製,相當於腳踏車鈴,有警 示和裝飾作用)、「牛摔仔」(就是管教牛的藤條),還有 保護牛蹄的「牛鞋」,以及牛隻生病時用來灌食的竹製「牛 灌管」。 由於除了雇主供餐之外,牧童一年僅有五至七日圓的薪 資,所以都是貧窮人家的小孩,為求溫飽而從事。雖然大部 分的牛隻天性膽小而溫馴;但有時遇上發情或生病,那麼牧 童也可能受到嚴重的傷害。薪水低、危險性高、工作時間 長;因此牧童可以說是台灣農業社會時期,一群辛酸的小童 工。 (資料來源:邱淵惠著,《臺灣牛》,台北市:遠流出 版社,1997)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