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通訊 346期

當時漢朝與北方 的匈奴對峙,而匈 奴控制了河西走 廊,漢武帝為了打 開與西域各國的連 繫通路,便派張騫 前往大月氏︵ㄓ︶, 希望能聯合起來對 抗匈奴。張騫從 長安出發,來回途 中均曾被匈奴俘虜 ,歷經十二年之久 才又回到長安。 張騫此行雖因大 月氏無意抗擊匈 奴,未能達成原先 目的,但漢朝已透 過一連串的戰爭, 逐步取得河套及河 西走廊。為了加強 與西域各國的關係 ,漢朝從原本單純 的軍事目的,轉為 以商貿為主的經濟 發展,各種貨物透 中國過的這絲條綢路輾線轉來販往交易,同時還推動了東西方的交化交流。 售到羅馬共和國︵當 時羅馬尚未進入 連 埃帝及國托時勒期密︶王,朝成的為克羅馬人瘋狂喜愛的衣料。據史書記載, 麗奧派屈拉七世︵ , 俗稱「埃及豔后」︶對絲綢也愛不釋手。 絲綢之路對東西 方影響甚大,佛教 傳進中國、西方 的地理大發現,其 實都與絲綢之路有 關。歷經二千多年 的歷史變遷,它已 不只是一條單純的 商貿通道,更象徵 著人類借由道路, 走向更遠、更廣闊 的天地,拓展了視 野與心胸,並帶回來更新、更多元的事物。 人類的足跡不只 踏出了一條條通往 各地的道路,也 不斷推動時代的巨輪 向前邁進,為世世代代 點燃新生的 契機。 Cleopatra VII 數百年來,隨著先民的開發,各族群也不斷在島嶼各地留下各類古道遺跡。其中 有早期原住民移動、狩獵的道路,例如:南投中部的水沙連古道,原為邵族、布農族 的山徑;臺東知本至屏東霧臺的知本越嶺古道,原是魯凱族不同社群的貿易道路。另 外還有漢人開墾及商貿的路線,例如:大屯山區的魚路古道,原是金包里(今新北金 山)漁民運送魚貨至臺北城的山路;從淡水廳(今大甲溪以北地區)至噶瑪蘭廳(今 宜蘭縣)的淡蘭古道,則是北部漢人移往蘭陽地區的三條通道。 臺灣的古道 草嶺古道(淡蘭古道的一部分) 28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