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有「聲」之年;同年,貝爾用電話線成功 試驗了電視的傳輸,更 在兩年後發明了有聲電視,並致力於讓影像跟聲音同步。 但在早期的臺灣社會,電影或電視都不 普及,陪民眾走過新時 代的是「電臺廣播」。 一九三 年,日本在臺興建「臺北放送局」 ︵今 為臺北二二八紀念館︶,並於隔年開始播音, 這是臺灣的第一個廣 播電臺,此後日本陸續建設了其他放送局; 節目語言以日語和閩南 語為主,內容包括氣象、新聞、體操、家庭百 科及新知介紹等。至 一九四五年 國民政府接收日本人留下的廣 播建設,用以宣傳政令 及傳播「國語」,而節目內容 也更加多元;更 因政府的推波助瀾,幾乎家家都有一部收音機, 廣播成為了最重要的娛樂媒 體,慰藉著許多勞 苦、疲憊的心靈。 多年來,那些經典的聲音 陪伴著大家,無 論是播音員的「打嘴鼓」、感人的愛情廣播劇、 熱血的棒球比賽轉 、歌仔 戲、流行音 、經 典老歌、賣藥廣告,還是熟 悉的「臺呼」,都 是好幾代人的青春回憶;即便 電視走入大眾視 野,在通勤、寫功課、睡前等「只能用到耳朵」 的時刻 廣播仍是許多人的 心靈良伴,直到網 ○ │專 題 企 畫│ 37 2023 年 11 月號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