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能地說好話、行好事,方 能做個有德有福 的真好人。 向身邊的好人學習 本系列第一講「 典範學習」建 議大 家,若想學習做好人,應效法 關聖帝君、 聖神仙佛、二十四孝等典範人物 的事蹟; 另一方面,曾教授也分享了一個親身見聞的 真實故事: 曾教授小時候住在 鄉下,和多數學童一 樣,必須赤腳走很長的路去學校,當時沒有柏油路, 只有泥土路、石子路,並不好走。上學途 中,他發 現有位老先生,每天都會出 門散步,只要看到路上 有大石頭或尖銳的石頭,一定會順手將這些 石頭撿起 來放在路邊,避免其他行人踢到、踩 到而受傷。老先生 日復一日地做這件事情,路 上經過的孩子看在眼裡,都 覺得老先生非常令人尊敬,往往會自然而然地對他微笑, 甚至許多學童開始仿效老先生的善行,看到路上有大石頭 或尖銳的石頭,也會順手將這些石頭撿起來放在 邊,讓 這段上學之路充滿了體 貼、善意的氛圍。 曾教授表示,類似 的例子在生活周遭其實 俯拾即是,不妨多多用 心觀察,定能發掘出值 得學習的好人好事。 生命充滿奧祕,誠如︽ 荀子 王制篇︾所 云:「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 故最為天下貴也。 」意思是說,人除了 秉天地之氣、有生命 及知覺外,「義」 更是人最重要、珍貴的特質。 義者,宜也,一個人 的心念言行 正確合宜不踰矩,就稱作「義」 因為內在具有義的特質,所以人 會追求道德價值,能 夠為善去 惡,從而制定人際之間的 禮儀 規範,建立和諧有序的社會。 幸福隨道德而來 接著,曾教授以西方 的「德 行論」作為參照。德行 論探討的主 題是:「我要成為一個 怎樣的人?」並 且認為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幸福的人。然而,該怎麼做,才 可以得到幸福呢?答案其實很 簡單:一個人擁有的德行 愈多,就愈幸福,亦即只要有「德」,「福」也會隨之而 來;同樣地,一個社會裡具備仁義 的人愈多,自然就 愈安定昌盛。 曾教授也引述︽孟子 盡心上︾:「求則得之,舍 則失之。」說明只要立定志向、發自內 心地尋求,即可 獲得仁義,不過,一旦心生捨棄的念頭,就會失去仁義, 因此,我們應秉持「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詩經 小旻︾︶的謹慎態度,時時刻刻保持仁義之心,並且盡己 ‧ ‧ ‧ 「生命,有德有福」系列 第一講「典範學習」 32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