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通訊 336期

善行睿智代代傳 「宣講」在古代又稱為「俗講」、「講善」, 為社會教育的一 種方式,目的在於提升道德、端正社會風氣,具有宏揚理念的作用。 因此許多宗教在對信眾講述經典時,均採用「宣 講」作為重要的傳 播方法,例如:「敦煌變文」即是自唐朝流傳至 今的重要佛教宣講 文獻。 佛教自東漢初年傳入中國,歷經魏晉南北朝、 隋朝共將近六百 年的傳布,已成為相當普及的信仰。至唐朝,寺 廟僧侶為了便於宣 講佛經,藉用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例如:大舜 力田盡孝、董永賣 身葬父、王祥臥冰求鯉、孟宗哭竹求筍等題材, 以說唱方式表現經 文,使信眾很快就能明白教義。 這些豐富的宣講資料,經由一代代僧人寫成 稿本,即成為二十 世紀初在敦煌石窟中所發現的「變文」,已成為 人類歷史上重要的 文化瑰寶。如今研讀現存的「變文」,我們可以 看到,除了闡揚佛 教教義之外,更多的是為人處世的教化觀念, 對於啟迪人心向善、 進德修業具有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因此,宣講本身的意義不僅是在發揚宗教理 念,更重要的是引 導社會大眾趨向真善美的道德境界。如果再藉 助文字、錄音等方式 記錄下宣講內容,更可以超越時空限制,讓後人 如沐春風地學習先 聖先賢所累積的智慧。 問心敬神得平安 行天宮自立廟之初,即設有「 」,這是 玄空師父極具巧 思的安排。 民國三十八年,「關帝廟行修宮」︵位於今三 峽分宮明德堂︶ 王祥盡孝(李應彬繪,台北本宮拜亭檐口梁架前檐右內,水彩畫,民國五十七年) │專 題 企 畫│ 27 2023 年 11 月號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