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所以我們做人立身處世的原則,不該屈服於欲 望的牽動、引誘,將聖賢神佛的教誨視如草芥 ,不屑一顧;或是 為了功績、利益,甘願背棄道德、失去節操,鑄 下欺詐虛偽的罪孽。一旦覺察到內心生起不良 的念頭,就要盡速斷 除、懺悔、改正,切莫猶豫不決或得過且過。否 則,當自私自利成為一種習慣,人與人之間也會 充滿猜疑與算計, 最終導致社會變得更加黑暗混亂,刀兵災劫禍延子孫的遺害 。 效善前人,流芳百代 行天宮台北本宮右山門 的石壁,鐫刻了南宋抗元 名將文天祥的︿正氣歌﹀。 這篇流傳千古的詩歌,除 了讚揚 十二位名垂青史,能夠堅守崇德 不屈不撓的忠 臣義士,歌頌他們的壯烈精神,也表露出文天祥 因為效法古人,善 養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讓他即使身處逆境,仍能秉持安泰自若的堅 決意志,度過刑罰折磨和官祿利誘的身心 考驗。 這樣的氣節,也展現於文天祥從容就義前,所留下的遺 書,其云:「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 愧。」意思是,閱讀聖賢留傳的經典書籍,要學習居 仁由義的道理,內懷仁愛之心,行事遵守義理。 從今以後,才 可以無愧於心。 文天祥因為記取古聖先賢的德惠,不斷涵養體內的正氣,才 得以成仁取義 以忠烈之名被後世萬民傳頌。 聖賢神明的處事智慧,能夠幫助我們辨是非、明道理、知人事、懂人情,只要我們學習前人「盡義」、「至仁」 的賢德風範,將這些教誨與提醒,作為言行應對的準則,那麼,就算身處複雜的環境,面對種種挑戰與考驗,我們依 然能夠恆持善念 心志無所動搖。 相信在道德正氣的涵養中,我們的身心靈也會愈來愈清靜,獲得真正的幸福。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