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 ○ ○ ‧ 撰文 凌復華 根據聯合國的統 計資料,隨 著醫 療、科技的 發展,以及 保健知 識的普及 ,人類平 均餘命從 西元 一九五 年的四十七點七歲,至二 二一年已到達七十 一點三三歲。這 大幅增加的廿多年 歲月,意味著人 類將面臨更漫長的中老年生活 。 其次,文明的演 進也帶來人類 早熟、衰老延遲等 現象,現代對於 少年、青年、中年、 老年的區分並 沒有一定的標準, 每一個階段的界 限日漸模糊。所以 年齡的增加不再 是局限我們心靈 成長的框架,反倒 轉化成激勵自己與時俱進的原動力。 心靈充實 忘卻煩惱 ﹁長大﹂、﹁變 老﹂其實是所 有生物都會面臨 的歷程,但並非意 味生活就是無奈 地等待老去。我們 究竟應如何看待﹁ 老年生活﹂?早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 的孔夫子便已提 出了跨時代的自許: 有一天,楚國大 夫葉公向仲由 ︵字子路︶詢問 孔夫子的為人,仲 由覺得老師的學 識博大精深,而品 德又卓越超群,實 在不知該如何確 切描述,乾脆不回答葉公這個問題。 孔夫子聽聞此事之後,便對仲由說: ﹁你為什麼不這 樣講:﹃他這個人 啊!專心讀書便 忘記了吃飯,內 心 快樂就忘記了煩 惱,連自己快要衰 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忘食﹂、﹁忘憂﹂、﹁忘老﹂ 被後世習稱為﹁ 三忘﹂,但何以 致 此呢?孔夫子的﹁ 忘老﹂其實來自 於從學習中所獲 得的快樂,因為透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 也,發憤 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 述而》 不知老之將至 樂在學習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