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小 物 大 器│ 2023 年 10 月號 Koto 相傳唐朝大曆年間十大才子之一的李端,文思敏捷,出口成章,他和當朝駙馬郭曖是知心好友; 郭曖有個善於彈箏的婢女,名叫鏡兒,李端十分仰慕她,卻不敢直說。 有一回,郭曖在府中宴客,同樣由鏡兒彈箏助興,李端與她以眼神交會,傳遞心意,鏡兒羞赧地 低下頭,還誤撥了箏弦;郭曖看出好友的意思,便打趣李端,只要他能以此情此景寫出一首好詩, 就將鏡兒許配給李端。 李端本是即興賦詩的能手,他看著鏡兒美麗的臉龐,隨口吟道:「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 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他化用周瑜的典故,描寫少女故意彈錯箏,吸引心上人的 細膩心情;郭曖本就有意成全,當即將鏡兒許配給李端,成就了一段佳話。 曲有誤 周郎顧 伽耶琴 Life 女兒互不相讓,硬是把二十五弦的瑟 扯破,一邊十三弦,一邊十 弦;樂 師意外發現這樣的聲音更好聽,就將 ﹁二女相爭,引破為二﹂的瑟,命名 為﹁箏﹂。古代文獻裡,亦不乏兄弟 相爭、父子相爭, 瑟為箏 紀錄; 箏弦數目漸次增 加,由最初的五弦 一路發展, 至 今最常見的 是 二十一弦, 材 質也由絲 弦、 銅弦、鋼 弦, 變成現代的 尼 龍弦。 三國時期, 古箏的材質 已 由竹製轉為木質;南北朝時十二弦古 箏傳入朝鮮,推動了當地十二 伽耶 琴問世;至唐宋, 古箏發展空前繁 榮,同時涉足俗樂和雅樂,也在此時 傳至日本,當地人 稱箏為 ︵勾 托︶;到了元明清時期,古箏被廣泛 應用於民間的說唱藝術中,只可惜藝 人皆口耳相 ,許多重要的箏譜未能 流傳於後世。 箏與不爭 崔樂貞︿音樂與哲思的對話:箏 樂藝術的哲學性探究﹀言,音樂三要 素為曲調、節奏、和聲,缺一不可, 而中國 器卻如水墨畫般,從每個點 看都有其意境和審美趣 味,且﹁一音一世界﹂ , 每個音能自足,還能承 先啟後,也融入於整首 曲子。尤其是古箏﹁一 弦一柱﹂的構造,右弦 發聲,左邊的弦托韻; 韻者,是微幅的震動, 一實一虛搭配,形成多 層次音響,餘韻無窮, 更有﹁弦外之音﹂ 的效果。一首箏 曲,既展現音韻和諧之美,也臻天人 合一的圓融之境。 箏聲是一方寧靜的天地,一箏、 一譜、一人,彈奏的是生命樂章,名 為箏,其實不爭,在一揉、一撥間物 我兩忘,天地都是知音。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