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通訊 335期

52 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弦依高張斷, 聲隨妙指續。徒聞音繞梁,寧知顏如玉。 —南朝梁‧沈約〈詠箏〉 撰文◎林念慈 紫袖紅弦明月中 古 箏,中國傳統彈撥樂器,別名漢 箏、秦箏、瑤箏、小瑟。形制為 長方形木質音箱,由箏首、箏尾、琴 弦、面板、調音盒、前岳山及後岳山 組成,﹁雁柱﹂可自由移動,一弦一 音,按五聲音階排列,需戴義甲片彈 奏;其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知名 箏曲有︿廣陵散﹀ ︿漁舟唱晚﹀ ︿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 江花月夜﹀等。 彈箏亦談古 箏最初作為軍樂,箏聲起,兵器 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箏便流行 於陝西、甘肅一帶,當 還是竹製、 五弦,類似﹁筑﹂的外形。有秦朝蒙 恬造箏的傳說,而李斯︿諫逐客書﹀ 曰:﹁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 歌 乎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 也。 ﹂生 動描述了民間箏歌 畫面 於是箏亦 稱﹁秦箏﹂。 關於箏的名稱,一說狀擬樂音錚 錚,另一說秦國 有樂器﹁瑟﹂,名 樂師宛無義教導 兩個女兒彈瑟,但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