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守著義渡會的精神,只是從渡人 轉變為慈善組織。 清代至少設置了六十八個義渡, 以「大甲溪義渡」和濁水溪的「永濟 義渡」最為 著名, 又以永濟義 渡的資 料保存最完 整;義 渡亦分為官 設和民 設,主 要分 布在 當時的淡水 廳與鳳 山縣。日治時 逐漸 式微,至民國 五十 年,義渡正式 走入 歷史,但許多 地方 還能見到相 關的碑 記,如東勢國 中旁 的義渡橋和 義渡牌 坊、苗栗縣苑裡鎮、南投縣名間鄉、 屏東縣里港鄉的 義渡碑……都見證 了這段渡人、度心的歲月。 四通八達 其他緣起於交通的聚落地名,如 渡船頭、輪渡站、花蓮港 鎖管港、 南港、中港、鹿港、笨港︵北港︶、 新港、鹽水港、西港︵仔︶、車路頭 等,都能從字面看出取名根據。 另外,高雄市的 路竹區,舊稱 「半路竹」,大 多人認 為,因路竹正好 在臺南 安平與高雄鳳 山中間, 又竹木茂盛,是 商人行 旅小憩之處;也 有人說 半為「絆」 諧 音,因 竹子太多而阻 礙交通, 讓行人往來不 便。還有 南投縣 水里鄉 的「車 埕」,早期埔里 糖廠以 臺車運糖 而該 處地勢 平坦,全盛時期 有上百 輛輕便車停放 在這裡, 閩南語稱「車場」 ,後來才演變為 車埕。 莫忘來時路 搭公車時,某些 站牌上仍保存 著老地名,乍看和 當地毫無關聯, 卻是真實存在過 的地景,只因人世 變遷,許多事物也 成了追憶;或許 我們能從後驛、 蕃仔路、輕便車 路 等名稱出發,走 一回舊時 ,找 尋 先人的足跡。 ‧三百廿萬(公車站):該站牌位於臺 南市七股區永吉里,傳說當年居民以種 植番薯為生,無論怎麼算,都是三百二 十萬條,因而得名。 ‧二萬五(火車站):位於宜蘭縣三星 鄉,今為「萬富車站」,於日治時期為 蔗糖原料區,二萬五應是指栽種或收穫 甘蔗的數量。 ‧大魚池(公車站):該站牌位於臺中 市逢甲夜市附近,如今車水馬龍,不見 車站裡的老地名 魚池,昔日有好幾口大池塘,用以灌溉、 保安及民生之用,後來已被填平。 ‧火房(公車站):該站牌立於臺中市 西屯區,因清代有駐軍、兵庫房而得名。 ‧九曲堂(火車站):位於高雄市大樹 區,舊稱「九腳桶」,該處昔日為一街 庄,相傳日治時期水源佳,成為染布的 地方,後來分為九曲村和久堂村,整個 地區則通稱為「九曲堂」。 55 │按 名 索 驥│ 2023 年 9 月號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