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通訊 334期

Life 瑠公圳新舊景尾水橋。 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景美橋現況 ˇ 45 │樂 活 慢 行│ 2023 年 9 月號 形式風格,跟明、清漢族所使用的款 式相當不同。一番搜尋,才在石柱暗 側找到「奉献」陰刻字樣,可以確定 這是日式神社的石燈籠。但為何這裡 會出現石燈籠呢?有兩個可能:一個 是景美附近原本有個神社,拆除後石 燈籠被移置到這裡作裝飾用;第二個 是仙跡岩上可能以前有一個神社。究 竟是哪一個?文獻上沒有任何記載, 如今只能任憑後人猜測。 登高望遠 經過一個陡坡, 已經抵達仙跡 岩,從入山口走到 這裡,不過二十 分鐘。巨大的裸砂 岩嵌在山頂,表 面光禿,幾乎沒有 植被,外表氣勢 驚人。早年沒有管 制,遊客可以任 意攀爬,甚至胡亂 刻字。為保護民 眾安全避免危險,如今已禁止入內, 只能從走道欣賞。 岩石上的凹洞,據說就是 呂恩 主施法時所踩踏 的腳印。向前方望 去,就是位於公館的蟾蜍山。閉上眼 睛,遙想當年仙妖鬥法 場面,不得 不佩服古人的想像力。憑欄遠眺,往 北可以看到大屯山、觀音山,俯覽整 個臺北盆地,往東則有興隆山、馬明 潭山,更遠可見二格山系享受登高遠 眺,美景盡收眼底。 景美前世今生 原路下山往南行至路口,往左是 世新大學,右邊是歷史悠久的「景美 橋」。景美橋可追溯到十八世紀,當 年郭錫瑠開設圳道,以「梘 ︵ㄐㄧㄢ︶ 橋」將新店溪水引過景美溪,作為灌 溉用途。所以當時 店大坪林一帶叫 做「梘頭 ,景美一帶叫做 「梘尾」。 日人來臺,覺得「 梘」字拗口,便 改作「景」,也就 是景美這一地名 的由來。 後來,日人改用 鋼筋水泥,建 造第二代景美橋, 下有涵洞輸送灌 溉水,橋上能給 路人通行,還有 輕 便車,從臺北南 門通往新店屈尺 、 小粗坑、龜山等 發電廠。如今的 景 美橋,已是第四 代鋼拱橋,除了 拓 寬車道,更具有堅固、美觀的用途。 看看老照片 想像 先民一路走來的 痕跡,時空流轉 與變化,也是一 種 有趣的經驗。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