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Life 2023年8月號 用 心 體 悟 ‧ ‧ 自古以來,儒家的倫理教化即以「孝」 為核心,延伸出各種品德與善行,清朝學者王 永彬曾在《圍爐夜話》一書中提到「百善孝為 先」,認為「孝」是所有人倫義理的根本,也 是一切善行的基礎。人人皆能盡孝,社會風氣 自當良善。 其次,行天宮寶經《關聖帝君明聖真經》 云:「爾能孝順爾子孝,點點滴滴看簷前。」 能夠孝順父母的人,其一言一行也會對下一代 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就像雨水順著屋簷滴下 來,一點一滴總是掉落在同一處而不會移動。 誠如 玄空師父開示:「孝順的人最聰明。」 所謂「聰明」的意義即在於體現了因緣果報的 道理。我們孝順父母,父母能夠得到的福分或 許只有三分,但因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模範, 當我們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同樣孝順我們。這 不僅是為自己營造了好命,也是為後世子孫積 累福慧資糧。 │良 言 妙 語│ 歲的時候,雙親依 然健在,為了不 讓高齡的父母感 到年紀的衰老 便 常常穿著色彩鮮 豔而窄小的衣服, 扮成小孩子的模樣,逗父母開心。 在畫面中,老 萊子取水,佯裝 跌倒的模樣,在一 旁的父母親則表 現出憐愛 神情, 親子的互動躍然 紙上。老萊子如此滑稽逗趣的動作, 只為了使年邁的 雙親感到快樂,不 因老之將至而憂 傷。其實父母需要 兒女做到的,並不只是物質的供應, 更重要的是體貼 親心:一句適時 的 問候、一段溫馨 的陪伴話家常… … 都可以讓父母感 受到被關懷、被重 視,這就是最真切又溫暖的心意。 因此,孝行即是 用柔順的語氣 與態度相對待 以發自內心的關愛, 讓父母獲得真正的敬重。 更時時擔憂子女 的食衣住行,不辭 一切勞苦。父母的 殷切期盼,不是 為了自己,而是為 了讓子女得以平 安成長,如此偉大 的恩德,當我們 蔚然茁壯後,如何能忘懷? 然而,當我們長大了,有能力照 顧父母時,往往他們卻已垂垂老矣, 能夠享受到的事 物非常有限,如果 為人子女者無法 及時盡孝,那錐心 刺骨的傷痛,真是難以平復。在︽詩 經 小雅 蓼莪︾中就如此描寫一 個孝子感念父母恩 重難報的心情: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 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 。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父母的恩 德如同蒼天一樣 廣大無邊,為人子 女者無論再怎麼 盡孝,都難報親恩 於萬一啊! 體貼親心 隨時關心 在行天宮台北 本宮拜亭的梁架 上有一幅彩畫︿戲 彩娛親﹀,描繪 的正是春秋時代 老萊子的故事。據 史書記載,老萊子 為楚國人,七十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