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 ‧ 「孝」的真諦 撰文 凌復華 在中華文化中 ,﹁孝﹂是 一種歷 久彌新 的美德 。然而 應如何 ﹁行孝﹂,才算是 實踐了﹁孝﹂的 真諦,古往今來, 讓許多人莫衷一 是,就連 孔夫子的 學生﹁言 偃﹂ ︵字子游︶也有同樣的疑問。 對此,孔夫子不 以長篇大論來 詮釋,僅提出了一個很簡單卻直指核 心的準則 那就 是﹁敬﹂。孝順之 心,人皆有之,然而要讓父母能夠發 自內心地感到喜悅與欣慰,卻不只是 提供有形物質的奉養而已。因為人與 其他動物不同,除了滿足基本的生活 所需,更希望受到他人的重視。若在 奉養、照顧父母之外,能讓他們覺得 被子女所尊重,這 才是真正落實了 ﹁孝﹂的涵義。 善事父母 及時行孝 細究﹁孝﹂的 字形結構,其實 可以從其中看出 端倪。東漢的文字 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 善 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 老 也。﹂︵﹁从﹂是﹁從﹂的古字。︶ 所謂﹁善事父母者 ﹂,就是為人子 女者要以合乎情 理的態度來奉養 父 母,不僅照顧他 們的生活起居, 同 時體貼、尊重他 們的心意,讓身 心 皆有所安;而﹁ 子承老﹂即是取其 兩文相合之意 象 徵子女應當使父 母生有所養、老有所終。 一個﹁孝﹂字, 蘊涵了感恩與 回饋之情,是一種 飲水思源的高尚 情操。因為父母養育子女非常辛苦, 從呱呱落地開始, 父母就為我們遮 蔽風雨,並且辛勤 工作以提供成長 所需,不但疼愛 我們、教導我們, 尊敬與體貼 子游問孝。子曰:「今 之孝者,是謂能養。至 於犬馬,皆能有養。不 敬,何以別乎?」 ︱《論語 為政》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