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與君世世為兄弟 蘇軾年長蘇轍兩歲,兩人自小就一 起讀書,既是同胞兄弟,又是同窗 好友。 成年後,蘇氏兄弟皆因詩文知名於 世,好事者常評論其長短,認為蘇 軾文采優於 蘇轍。對此 轍表示哥哥聰敏,而自己較愚鈍,讀書時多賴兄長的提攜和教導, 生活上又有兄長的照顧,他才能有今日。 至於蘇軾,也不因外界的肯定 而沾沾自喜,說道:「世人認 為子由︵蘇轍的字︶的文 章不如我,其實是他們不 瞭解。子由的文章如其人 ,深厚如汪洋一般,需要 細細體會,便能 發現其中優雅宛轉的韻 味,每每讓人驚歎不已 。」對於這個內斂樸實 的弟弟,蘇軾瞭解他, 更 看見他的長處。 兄弟倆未曾因外人的比較而心存芥蒂, 彼此始終相親友愛、互助扶持。就算 分隔兩地,兩人經 常以詩文唱和,分享心 情及生活所得,從不間斷 。 宋神宗熙寧九年︵西元一 七六年︶的中秋夜,蘇軾正在密州︵今 山東諸城︶任官。在這個原 本應是一家人團圓的佳節 蘇軾卻想到 與弟弟已五年未見,思念之情瞬間湧上 心頭 於是寫下了傳 誦千古的︿水調歌頭﹀。個性曠達 蘇軾並未在詞中一吐愁緒,反倒瀟灑地 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來比 喻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但字裡行間又透露出對弟 弟的無盡想念,最後以 「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兩句,勉勵彼此藉著共 賞明月,遙寄無限的祝福 。 蘇軾對弟弟的感情真摯深刻,溢於言 表,而蘇轍對哥哥的關照與支持,也 在後來的烏臺詩案中 顯露無遺。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