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通訊 332期

氣候變化,在地人感受甚深,因此 「風、雨、雲、霧」等標示氣候 的字眼,往往也成為移民為聚落命名 的依據之一。 大名鼎鼎︱恆春 屏東縣恆春鎮, 位於南回歸線 以南,舊稱「瑯 嶠」、「琅 」, 為排灣族 語「蘭花」︵ ︶ 之意,從前車城沿海種滿了白色的文 殊蘭,並不單指恆春古城地區;也有 一說是指「合歡 花」,排灣族語 稱 「 」,讀音亦如「琅 」, 當地文史研究者指出 此花並非今日 常見的銀合歡,應是原生種。 約十六世紀,卑南族自臺灣東部 南下恆春半島,統治當地排灣族人, 稱「瑯嶠十八社 」,自此,阿美族 人、來自廣東省和福建省 移民陸續 移入。康熙六十 年︵西元一七二 一 年︶,清廷下令禁止漢人進入瑯嶠。 同治十三年牡丹社事件後,朝廷為強 化臺灣海防,派沈葆楨來此巡視,籌 建城堡;完工,沈葆楨鑑於其地四季 Ljungkiaw rungkiyaw 冬遊海角到恆春,日照古城滿天雲; 落山風吹越山嶺,春猶未至暖如春。—呂自揚〈恆春〉 撰文◎林念慈 地名與天氣 56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