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通訊 332期

俗話說:當上天關了一扇門,必定會開啟另一扇窗。 對李時珍而言,其實就是想 成為濟世救人的醫者,功名 並不是他所追求的人 生目標。因此李時 珍向父親表 明心志:「 身如逆流 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 至死不怕難。」李言聞見他這 般堅定,便 放下了原先 的期 望,決意成全兒子。這一年, 李時珍二十三歲。 在父親的教導和自己努力鑽研 之下,李時珍醫術 日益精進,名氣愈 來愈響亮。不過他在乎的不是個人聲譽,而 是行醫多年之後,逐 漸發現古代醫藥典 籍 的諸多錯誤。李時 珍覺得,若不能釐 清這 些訛謬,那麼就會開錯藥方、傷人性命,真 是非同小可。所以從三十五歲起,李時珍在 行醫之餘,開始著手編纂一部新的醫藥書籍, 他不僅讀萬卷書︵參考 八百多部古籍︶,更是 行萬里路︵足跡遍及南北各地名山大川︶,為的就 是親身驗證各種藥物樣 貌、特性,澄清許多醫書 上的 疑點。 歷經二十七年的時光,李時珍終於完成︽本草綱目︾ 這部曠世巨著,其中收載藥 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附圖 薄,至少也要修煉好自己的 品德,作為世人的典範;若 是行有餘力,則推行正道於 社會、國家,讓所有人都能 蒙受其惠。 以陶淵明隱居而言,可說是「 脩身、獨善」的表現, 在亂世中不得不然的做法。那麼一千一百多年後的李時 珍,則又是另一番作為。 生活於十六 世紀的李時 珍,正值明朝的中 後期, 大致上為承平 年代,以 他的才能 來說,若是 考取科舉,想必可 以 擁有不錯的名位和利 祿,而其父親李言聞 正是如此設想。 李家世代為醫,李 時珍自小 耳濡目染, 跟 著父親學得不少醫術。但當 時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李言聞 並不希望兒子承襲己業,反而要李時珍 應考科舉,以光耀門楣。於是 在父親的期待下,李時珍 十四歲就考取了秀才,不過 之後參加鄉試,卻接連三次 落榜,無法成為舉人。 40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