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通訊 332期

明才剛擔任彭澤令未久,眼 見社會動亂不安,可是官場 上仍充斥著阿諛奉承的習氣,沒有任何奮發圖強的作為, 他知道勢已難為,於是決定掛冠求去,並寫下著名的︿歸 去來兮辭並序﹀一文 以表明心跡。 在此文中,陶淵明提到:「 既自以 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 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此時 的陶淵明雖然辭 了官,但仍不 甘心自己的 抱負始終未 曾實 現,也不放心 時局的沈淪將 造成社會動盪, 在進與退之 間,還有一些 猶豫。不過如 今任官變成只 是為了謀生而 已,心靈受到外在的形體所 役 使,這是多麼令人惆悵而傷悲的 事啊?他自認既然已看清現況,體 悟到過去種種已經無法改變, 那麼就 更應把握當下 重新出發,未來 才會有不 一樣的人生。 當理想難以見容於亂世, 陶淵明選擇了退隱,一來 是不願隨波逐流,二來是保 持了自身的廉潔。因為陶淵 明若選擇了名位,很可能就 會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他 做不到。 果然,陶淵明掛冠求去之 後,換得了心靈的安寧與 自在,於是寫下了「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 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 字裡行間傳達出返璞歸真的 心境,並在瞭然於心的透澈 中,蘊涵了處世的智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要盡了人事,至於結果就隨順天命吧! 在生命旅程中,我 們經常面臨許 多變化、挑戰或 挫折,考驗著自 己 處世的智慧與能力。有時會因 為從 前的不當決定而憂憤難解,有時也 會因為困頓於環境的顛簸起伏而裹 足不前。但就像前文︽司命真君靈 寶真經︾所言,人類擁有明覺的心 靈,可以產生清明 智 慧,主導我 們前往哪個方向,這份掌握命運之舵 的力量就在自己的心中,心安在了,自 然就會迎來生命之光。 堅持信念 利益他人 ︽孟子 盡心上︾提到:「得志,澤加於民;不得 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說 明了賢德之人在面對運途變 化時的相應之道:在飛黃騰 達時,貢獻本身的學識技能,以造福大眾;在不得志時, 也能修心養性 以品德節操感 化他人;若是個人力量微 ‧ │專 題 企 畫│ 39 2023年7月號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