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2023 年 6 月號 │小 物 大 器│ 臺灣口罩之路 •日治時期:總督府推廣公衛觀念,大力宣導戴口罩的好處。 •民國時期:一、一 九六○年代,腦膜炎、白喉、流感幾度大流 行,政府鼓勵民眾戴口罩防範。 二、一 九六○至一九八○年代,機車族、噴灑農藥、 代工工廠讓口罩迎來盛世,之後產業逐漸沒落。 三、二 ○○○年後,SARS 和 COVID-19 讓口罩再度 回到大眾視野。 Life 出現了「鳥嘴面罩」,醫師在鳥喙狀 面具裡塞滿花朵、草藥或香料,以阻 擋臭味和有病毒的空氣,還穿上打蠟 的大衣、闊邊帽、手套與枴杖,避免 與病患直接接觸;「鳥嘴醫師」救活 的人並不多,倒是那奇特的裝束,成 為中世紀歐洲的神祕符號。 醫護人員的標準配備 十八世紀之後,工業革命雖帶來 了社會的繁榮,但同時也製造了大量 的廢氣和霧霾,民眾會蒙上一層布隔 絕髒空氣。 十九世紀,研究顯示空氣中存在 使物質腐敗的微生物,也證明醫護人 員在手術中交談可能會引起病患的傷 口感染;德國外科醫學家米庫里茲據 此,提出「醫護人員執行手術時應戴 上消毒紗布面罩」,此為「米庫里茲 氏口罩」,為西方文獻上的第一個口 罩,「戴口罩」也成為 的標 準形象。清末,中國東北發生嚴重肺 鼠疫,總醫官伍連德發明了兩層紗布 的口罩,成本低、材料易得, 人稱「伍 氏口罩」。 二十世紀爆發大規模的「西班牙 流感」,全球超過 百分之三十的人 都遭到感染 民眾被要求戴上口罩, 口罩就此走向大眾,也成 為疫期的象徵。 小豬立大功 二戰時 士兵受 毒氣攻擊, 唯獨周邊 的野豬無恙,原來當野豬嗅聞強烈氣 味後,會本能地將鼻子埋進泥土裡, 而泥土能過濾和吸附毒氣,人類受此 啟發,發明了「 鼻」外形的「防毒 面具」,可別小看那長長的 「鼻子」, 裡面裝滿了救命的吸附劑呢! 彼此尊重 「罩」喚幸福 如今口罩除了衛生、防疫、防毒 之用,還多了保護隱私、減少社交、 時尚配件等功能。而在疫情蔓延的日 子裡,人各一罩,根本沒有機會看見 對方的臉,我們慢 慢學著和自己相 處,也期盼脫下口罩的日子 隨著疫情趨緩,「口罩令」亦愈 來愈寬鬆 「悶」了好久的民眾有些 不習慣,有人繼續擁「戴」,有人寬 心解罩,一罩兩面情;經此大疫 我 們學會了獨處,也逐步「更新」相處 模式,在符合防疫規定的前提下, 或不戴,都應尊重彼此的考量,讓每 個人自在、舒坦地生活。 相信有一天,我 們終能坦然相 見,給彼此一個微笑。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