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來重視童蒙教育,誠如古代典籍︽易經 蒙 卦︾所云:「 蒙以養正,聖功也。 」在教育方面,意思 是說:「孩童在懵懂無知的 階段,就要引導他養成正確 的思想觀念、言語行為,這 是聖賢的偉大功業。」認為 聖賢立教之要義,在於培育 兒童具備良善端正的品格。 於是自商朝、周朝以來,從官 方到民間,童蒙教育逐漸 興起,專供兒童學習的讀物也應運而生。 早期以識字為主 ︽史籀篇︾相傳由周宣王 時的史官所作,為中國最 早的字書之一,可能是周代史官教導學童識字的教材。 ︽倉頡篇︾,又名︽蒼頡篇 ︾,作者為秦朝丞相︱ 李斯,是秦始皇併吞六國後 為了統一文字,將大篆省改 作小篆的字書,類似的著作 另有趙高︽爰歷篇︾與胡毋 敬︽博學篇︾。 西漢時 期,官方 極為關注 童蒙教育, 因此學者 編寫了不 少 識字書,諸 如司馬相 如︽凡將 篇︾、史 游 ︽急就篇︾︵又名︽急 就章︾︶ 與李長︽ 元 尚篇︾等,其中的︽急 就篇︾在漢朝至魏晉南北朝 這段期間,是普遍採用的識 字課文。 融合知識與教化 自南北朝以降,童蒙讀物 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例 如:南北朝的︽千字 ︾,唐朝的︽蒙求︾,宋朝的︽三 字經︾、︽百家姓︾、︽童蒙 訓︾、︽千家詩︾,元朝 的︽左氏蒙求︾,明朝的︽幼學瓊林︾、︽訓蒙大意︾, 清朝的︽弟子規︾等。 千百年來,這些教材以淺 顯易懂的文字,融合了語 文教育、知識傳承、道德教化 及生活禮儀,引導無數孩 子成長茁壯,迎向燦爛未來。 三、百、千︱童蒙讀物經典 在眾多傳統啟蒙教材中,︽三字經︾、 ︽百家姓︾、︽千字文︾ 尤為重要,合稱 為「三、百、千」,亦有 加上︽千家詩︾ 的「三、百、千 千」之說。 雖然︽千字文︾成書 時間最早,但因 難度較高,所以次序排 在最後。明代理學 家呂坤曾言:「 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 先 讀《三字經》以習見聞, 讀《百家姓》以 俟︵音ㄙ,等待︶ 日用,讀《千字文》以 ‧ ˋ │專 題 企 畫│ 27 2023年6月號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