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證明…… 讓我們先來看看以下這個實驗: 在一個透明、有深度的大 箱子內,布置出高低端, 讓寶寶由低處往高處爬行。由於箱子上層是透明玻璃板, 所以寶 爬到中間時,視覺 上會產生「懸崖感」,彷彿 快從高處掉下去一般,因而會本能地停住不動。 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將母親的情緒反應分成不同的 組別︱ 當寶寶停在中間的時候,如果位在 終點的母親露出笑 容,表情是快樂、感興趣的,發出鼓勵的語言或聲調, 那麼,此組約有七成五的寶寶能 夠克服恐懼,往前爬 向母親的懷抱。 母親流露悲傷的那一組,爬到終點 的寶寶人數就會降 為三成。 如果母親顯得恐慌、害怕,發出禁 止的語言或聲調, 則全組的寶寶都不會繼續前進,有 些寶寶甚至會轉過 身,趕緊爬回起點 孩子不想看見撲克臉 關於大人情 緒表現與孩 童心理之間 的關係,美國 一九七 年代的心理學家︱艾德 楚尼克,也做過一個 著名的「撲克臉實驗」(又稱「面無表情實驗」): 母親在跟幼兒高興玩耍時,突然擺出一張毫無表情的 撲克臉,只要三分鐘,幼兒就會覺得不安,接著會嘗試平 均四種以上的方法,盼能挽回母親的關注;當所有的嘗試 宣告無效,母親持續不變的撲克臉會讓孩子失望、生氣, 負面情緒高漲,就像一座活火山,隨時可能爆發…… 小小孩其實懂大人的心 許多家長以為嬰幼兒年紀還小,什麼都不懂,和這些 小小孩相處時,不必注意自己的「情緒管理」,但實驗結 果證明,事實剛好相反! 上述的心理實驗,以及其他無數的研究成果,在在證 實了: 嬰幼兒已能藉 由觀察大人的 表情、語言、聲 調及動 作,來解讀大人的情緒,而且準 確率之高,絲毫不遜 於成人。 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孩 子就希望能與大人「共 情」。 若親子情感「頻 率相同」,孩子 會非常雀躍; 而當 彼此間的頻率無法對 準時,孩子會深感挫 折。 嬰幼兒會經由周遭大人的情緒反 應,決定自己下一步 的動作,並且藉以學習情緒表達, 以及長大後待人處 事的方式。 原來,大人的情緒狀態,對於小孩 影響是極為深遠 的!因此,父母應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成為心平氣和的 大人,並且和孩子和諧互動,方能教養出性情穩定、充滿 自信、溝通無礙的下一代。 親子互動和諧,孩子人格穩定 愈早開始情緒教養,親子互動愈和諧,孩子的人格就 ‧ ‧ ‧ ○ ‧ ‧ ‧ ‧ │專 題 企 畫│ 37 2023 年 5 月號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