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通訊 330期

更慘,當年我被……」以本身的傷痛經驗去撫慰對方,其 實是將焦點拉回自己,要對方覺得「你比他更可憐」 。「同 理對話」不是比較誰值得同情,而是理解、支持對方,既 是分享,也是共同體驗。 同理心不等於同情心 ︽孟子 告子上︾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 也就是說,「同情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可 感應 其他人的感受,進而產生不忍對方受苦的情緒。至於「同 理心」,則比同情心更要深入一層,除了不忍心,還能與 對方產生共鳴,如同自己面臨過相同的處境:「我們有共 同的感覺」。 美國廣 播電臺 主持人 瑟列斯 特 赫莉( )在︽同理心對話︾( )一書中, 就兩者下了一個很好的注腳:「 同情心是『我知道你的 感受』,同理心是『我能感同身受』。同情對方時,兩 人之間還是有距離……同理心則是跟對方建立交集。 」 因此,當我們跳脫旁觀者的角色,去體會、去感受對 方的境遇,就能從「 情心」跨越到「同理心」的境界。 有了同理心,我們更懂得體諒別人 難處,在對話時也更 具有溫度和感情。相信這一份慈悲的心念,就是讓社會圓 滿的動力。 ‧ ‧ Celeste Headlee We Need to Talk │專 題 企 畫│ 35 2023 年 5 月號

RkJQdWJsaXNoZXIy NDU0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