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通訊 330期

由此可知,「專注」對現代人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一件 事。尤其別小看交談這件事,如果不專心對話,實際上我 們根本是「有聽沒有到」,又如何能瞭解、記得對方在說 些什麼?更別說「同理」對方的感受了。就像孩子正在做 功課,而我們卻問他學校發 生了什麼事,當然會被當成 「耳邊風」。專心與別人對談,這不僅是待人之禮,更是 培養 傾聽」能力的基礎:專注才懂得如何傾聽,善於傾 聽才能培養同理心,它 是環環相扣的。 傾聽︱意在言外的訊息 當我們能專注於當下,便可以進一步學習「傾聽」。 現代人的交流管道很多,每天從「臉書」 、「推特」 、「賴」 ( )、「微信」等通訊平臺,我們 可以與很多人通 訊息,然而會與這些人中的某幾 位見見面,甚至坐下來聊一 聊,聽聽對方說什 麼,又 有多少人呢? 美國記者凱 特 墨 菲( )在︽你 都沒 在聽 ︾( )中提及,很多人會 感到寂寞,不是因為孤單,而是 因為每天身邊雖然圍繞著很多人,卻覺得與他們很疏離。 為何有「疏離感」?其中一項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愈來 愈少「傾聽」了。如前所述,能夠專心的人才會傾聽,所 心得,結果卻因見解不同,彼此都認為對方說得不對,於 是相互批評,一次原本開心的聚會便鬧得不歡而散。 雖然事先並無預設立場,卻由於自己無法接受對方的 意見,而造成彼此的隔閡,其實也是人際關係裡常見的障 礙。一場良好交流的同理對話,是雙方都能提出各自的說 法、看法或想法,但彼此都不會加以評判。因為每個人的 認知及看法都不盡相同,自然會產生不一樣的論述。 一個人若具備同理心,會 十分清楚「一樣米養百樣 人」的道理,也不會去說服任何人來服膺自己的價值觀、 人生觀或世界觀。尤其是宗教信仰、政治黨派,人人都有 選擇的權利,無關高下優劣。大千世界 各有姿態,何不 客觀欣賞它們呢? 專注︱一心千萬別二用 人類在進入電子時代之 後,獲得資訊的管道愈來愈 多,從電視、網站、社交軟體等平臺而來的消息,每天充 斥在四周,讓我們看也看不完。於是現代人常一心多用: 打著鍵盤、一邊上網,還時不時瞄一下手機……似乎已成 生活寫照了。 然而一心多用,真的讓我們看到、聽到了所有的訊息 嗎?美國生物學家約翰 梅迪納( )在︽大 腦當家︾( )裡提到,人類的大腦猶如一部序 列性的處理器,不能同時注 意兩件事,必須處理完一件 事,再接著 另一件事。所以邊開車邊打手機的車禍機 率,幾乎與酒醉駕車一樣。 LINE ‧ Kate Murphy You're Not Listening ‧ John Medina Brain Rules │專 題 企 畫│ 33 2023 年 5 月號

RkJQdWJsaXNoZXIy NDU0OQ==